《紅旗譜》讀書筆記

梁斌的《紅旗譜》講述了鎖井鎮農民的革命鬥爭,展現出幾代人誓死與黑暗社會抗爭的堅強不屈、英勇無畏,塑造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紅旗譜》再現了那個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的危急年代,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村農民真實而又複雜的各種形象。有捨身獨擋惡霸的朱老鞏,執刀仗義相助的嚴老祥;有狠心手辣、貪得無厭的馮老蘭,附炎趨勢、好管閒事的嚴老尚;有沉著歷練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樸的嚴志和;有變換花樣剝削壓榨農民的“新型劊子手”馮貴堂;有欺軟怕硬、甘當狗腿子的李德才;有為北伐入獄的嚴運濤;有被抓強迫當兵的朱大貴;有後繼哥哥道路的嚴江濤;有出身地主門庭的革命青年張嘉慶;有熱情奔放、忠於革命的農村姑娘春蘭;有積極向上、嚮往革命的知識分子嚴萍;有糊裡糊塗的朱老星;有莊稼正義的“樂天派”伍老撥;有狹隘孤僻的老驢頭;有封建頑固的老套子

從鎖井鎮農民的革命鬥爭方式,可以明顯看出一代比一代進步。朱老鞏是赤膊上陣,拿起鍘刀拚命。朱老明他們採取所謂對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這注定要失敗的,就像馮貴堂說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鹽兒。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們那幾畝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濤,他們接觸了黨,黨教導他們要團結民眾,走民眾路線的道路,於是所發起的反割頭稅的鬥爭就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說明中國農民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戰勝階級敵人,解放自己。

小說開頭加寫了楔子,回憶了三十年前發生在鎖井鎮上的“朱老鞏大鬧柳樹林”,對塑造朱老忠這個人物來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樣就把朱老忠從小就放進強烈的階級衝突的環境中。寫他父親朱老鞏和馮老蘭衝突,不久吐血身亡;寫他姐姐被人xx,然後又寫她懷著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當小工,在天津學織毯子,他想到:這一條線一條線的,織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呀!於是背起鋪蓋卷下了關東,在關東挖參、淘金,積攢了一些錢,回來安家立業,準備報仇。在此之後,朱老忠參加反割頭稅運動,給二師學生送糧,到思羅醫院營救張嘉慶,充分表現了他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叛逆性格。同時,作者又在細節上加了穿插,如脯紅事件;老奶奶暴死,朱老忠主持嚴家喪事;代嚴志和去濟南探監;探監之前,又在家裡作安排,對濤他娘、春蘭等都囑咐了一陣;拿錢給江濤上學......這些生活細節都烘託了這個人物的高尚品質。

再說說春蘭和嚴萍這兩個女主角吧。春蘭這個農村女孩,性格開朗、潑辣、熱情,熱愛勞動,要求進步。運濤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響,儘管挨了父親一頓毒打,她始終鍾情於運濤,對革命的信心毫不動遙春蘭與運濤的相愛,在當時的農村社會裡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願冒著父親的毒打,頂住村民的指手畫腳妄加非議,向封建世俗禮教發起了挑戰。儘管她的生活周圍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終是進步的、幸福的。春蘭不僅在戀愛上追求自由,思想上更是如此。為了宣傳工作,她把“革命”兩字用白色的絲線繡到懷襟上,表示她一心嚮往革命,不怕困難;又表示她迎“新”返“舊”。正當藥王大會上,她把這件新做的褂子穿出去,這一下可把整個大廟哄起來,收到了強烈的宣傳效果。可見她是多么的天真聰明,又是多么的敢於反抗舊社會。嚴萍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的小姐,剛開始思想上沒有春蘭進步。但在江濤的帶動下,她一步一步走向革命,思想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她冒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捕的危險,和江濤一起散布標語、發放傳單。二師學-潮中,江濤他們被困,她又積極組織救濟會,給二師同學們送糧。正是由於她,二師同學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吃到了“天上掉下來的燒餅”。當人們細細咀嚼這救命的燒餅時,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個足智多謀、勇敢無畏、謹慎細心的革命女青年。

讓人忍俊不禁的要數老驢頭和老套子了。他們是一些典型的小門小戶。老驢頭這種人性格狹隘、孤僻,有著濃厚的封建禮教觀念。他不多與別人往來也不願求人,這是小農經濟下的產物。運濤和春蘭的事發生後,他狠狠地打了春蘭一頓,並在通往運濤家的小路上挖了三道壕,壓上棗棘針,斷絕了行人,誰在那裡一過他就張開嘴大罵。這表現了他的蠻橫無理、封建迂腐。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自尊心,過分損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也要反抗。比如李德才替馮老蘭去說春蘭的事,開始他還以為是說笑話,聽明白不是說笑話以後,上去就給了李德才幾個耳光......關於割頭稅,他最關心的是給多少糧食,一聽說要合三小斗糧食,他就不幹了,火起來罵街,說這是“路劫”,是“砸明火”,又去找老套子商量。老套子是一個正統觀念占統治地位的人,腐朽灰塵,他提議老驢頭這年頭官法不容情,先別自己殺豬。他告訴老驢頭一個竅門,說朱老明和朱老忠正在反割頭稅,他們不給咱們也別給。朱老忠他們要給,咱們就趕快給人家送過去,千萬別落人後。老驢頭再三琢磨後,還是決定與老套子偷著乾,於是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捧腹的殺豬鬧劇。笑過之後,不難想到像他們這樣落後的小農,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與廣大民眾團結在一起,連殺豬這件事都做不好,差一點過不了年。

《紅旗譜》是梁斌1953年開始創作的一部三卷本長篇小說,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式作品,引起了強烈反應,並被多次改編為話劇,電影。《紅旗譜》講述了鎖井鎮農民的革命鬥爭,再現了那個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的危急年代,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村農民真實而又複雜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作品通過三代農民的不同鬥爭道路及其命運的歷史性變遷,力圖深刻地勾勒出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的曲折歷史。這部歷史的展開,立足於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鬥爭,反映了冀中農民運動的風貌,同時他們又與全國範圍的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政變、秋收起義等遙相呼應。這樣,冀中平原的風雲,不僅成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革命的寫照,而且把農民的反抗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反抗過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鬥爭的歷史,藝術地說明了億萬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反抗鬥爭,如不匯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洪流,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各種人物形象,其中有沉著歷練的朱老忠,貪得無厭的馮老蘭;有執刀仗義相助的嚴老祥;有糊裡糊塗的朱老星;有莊稼正義的“樂天派”伍老撥;有狹隘孤僻的老驢頭;有封建頑固的老套子有變換花樣剝削壓榨農民的“新型劊子手”馮貴堂;有狠心手辣、貪得無厭的馮老蘭;有憨厚淳樸的嚴志和;有欺軟怕硬、甘當狗腿子的李德才;有為北伐入獄的嚴運濤;有被抓強迫當兵的朱大貴;有後繼哥哥道路的嚴江濤;有積極向上、嚮往革命的知識分子嚴萍;有出身地主門庭的革命青年張嘉慶;有熱情奔放、忠於革命的農村姑娘春蘭;有捨身獨擋惡霸的朱老鞏,附炎趨勢、好管閒事的嚴老尚等等。《紅旗譜》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讓我感觸頗深。

總之,朱老忠身上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講義氣,重團結,救危扶貧,捨己為人,剛直不屈,堅韌不拔,敢於鬥爭,勇於反抗等等。這些優良的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學習,小說中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我們更要時刻銘記於心。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修養,爭取把品格不斷地提高,把覺悟不斷地提升,進入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

春蘭是當代文學創作中最優秀的農村閨女形象,他與運濤的相愛過程,從兩小無猜到以身相許,再到忠貞不渝,都寫得樸實無華,真摯動人,表現出在北方保守的倫理下,農村姑娘對新生活的嚮往和美好感情,作品中最美的段落大多與春蘭有關,不僅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在濃郁的春野氣息中,包含著作家對農村生活的眷念。而江濤,運濤,大貴青年一代成為著作中革命思想的領頭人,反抗鬥爭的真正戰士,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他們正是這烈火的領頭人,體現了中國革命思想根固人心,共產黨的精神無處不在。

《紅旗譜》是真實的,它將生活氣息和革命鬥爭精神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既寫出了祖國歷史的風雲,農民心裡的演變,又再現了中國農民走向革命的過程,總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農民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形象地說明了中國農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組織起來,革命才會勝利。

讀完《紅旗譜》總共花了一天大約整整十四小時,不算快,但由於是一次讀完,所以明顯倉促。何況,本身對這類小說帶一些成見,雖然讀時儘量避免,然亦必有影響。所以下文的許多是非,都全屬個人的主觀意見,寫之前也只看過極少的評論它的書。對觀點的正確與否,不敢自信,聊資一說而。想分幾點來說說我對《紅旗譜》的看法:

第一,有關內容主題方面。

首先在主題定位上,大都認為是為“中國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譜系”,這一說法我認為有人為自作之嫌。小說描繪的誠然是北方農村乃至城市革命運動的代代興起,但明顯並不是很有代表性。首先就說北民的粗獷顯與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實起於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響又好於南方,教育發達亦勝之,故小說里才有運濤,江濤很容易就上學的條件,此條件在南方農村並不具備。如此種種,我覺得所謂譜系一說相當程度上是讀者評論家甚至觀作者主後加的。

其次在主題集中性上,作者嘗試農村與城鎮相連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覺不大成功。就說江濤吧,原是農村氣很重,但到小說後期則完全是個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強調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關係到農村到城市的連結。而小說恰好略去了這些,所以感覺主題農村-城市的變換顯得生硬。

再有是《紅旗譜》一個比較出色的用意,就是緊扣歷史。從革命源起到4?12xx政變,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復甦,都很自然地融入書中,並與人物性格的發展結合得很好(主要是江濤)。當然應指出的是這些反映有些太直接,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果真如何,只是個人覺得。我想這與小說主角們的身份有關,他們都是農村革命的頂先人物,所以描寫下來給人以“政治變動直接廣泛影響農村”的錯覺。

第二,小說結構方面。

小說是以時間為序的,中間亦有小段的回序(如張嘉慶的回憶),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要說的是小說視角的選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有時心裡獨白也有第一人稱的時候)。全知視角給作者統籌故事情節及人物性格發展的優勢,但對那時的作者而言,它有時也有些極大的缺陷。

首先小說的人物思想顯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時候作者們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意識的限制,從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說中的人物過多地體現時代的“共名”。從現在的觀點看,這樣的小說往往失敗的成分多。

其次,由於作者全知的高高在上,當人物過多時,受作者努駕能力的限制,人物往往趨向類型化。《紅旗譜》里就有這種現象,除朱老忠外,其他農民有過多相似,即如革命者里,運濤和江濤的革命思想也缺乏區別之處,更不用說保衛“二師”的革命者了,感覺就是“一堆”。對張嘉慶的描繪成功處很多,但仍有主觀建構的痕跡。這些都是當時那個思想體系下,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下,選取無限制的全知視角帶來的毛病。當然,這些似乎都是那么必然而不可避免。

第三,小說人物及場景的若干成功之處。

對老一輩農民的刻畫,簡直只能用一個“神”字來形容,作者中國傳統文學的功底可見深厚。從朱老鞏到朱老忠,兩人性格的傳承以及發展,十分契合中國人的邏輯,也合情合理。而且,人物多方面性格的塑寫也很成功,特別是那種“俠”“義”之氣?,從開篇“大鬧柳樹林”始,就始終絕盪全書,雖然到後期與江濤他們的理性顯得有些不容了,但仍不失為最成功之處。對此有句評論叫:“把現代小說民族化。”實是不假。

典型場景的聚焦,有戲劇的強烈效果。朱老鞏大鬧柳樹林,朱、嚴車站相會,大貴架鍋殺豬反割頭稅,保衛二師時搶面運動…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典型場面描寫,不僅構成了小說的亮點,也可以說就是小說的主幹。

最後要說的是小說的語言。佩服它其實很大部分是處於對北方人民豪爽性格的欽佩,這樣的語言配上這樣的性格,讓原本略顯生氣不足的小說有了強烈的“內氣”,仿佛一股粗野的呼吸撲面而來。這無論如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掌握的。

以上即為我讀《紅旗譜》後的一點瑣碎的看法,很不成系統。個人天真地認為,如果作者現在能看到我地這些言語,應該不至於生氣於我的膚淺,甚至還會做一些對“愚者千慮”之言的認真分析。

是亦為中國當代文學史專題第一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