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初二範文10篇

追求金錢,不如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滿足溫飽,不如追求“書中自有千鍾粟”;窈窕淑女,不如企盼“書中自有顏如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初二範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一

自從升了初二,我似乎在轉瞬之間對歷史感興趣起來。

還是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了歷史。那是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繪著彩圖,書頁間,歷史的長河悄然流淌。那時,自然不知歷史的意義,剛學會認字的我,只是用手指著一個個拼音,一字一字地讀出聲來。再大些,我已懂得看書,便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當作故事來讀。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似懂非懂的名詞,對我而言只代表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對那些幾百,幾千年前發生的事,也完全沒有感受到歷史的殘酷。再後來國小升國中的那個暑假,我從外公家借了那本《中華上下五千年》,厚厚的書,泛黃的紙張,一如那些陳年舊事。直到那時,我才恍恍惚惚地明白,老師的真正含義。

現在,初二,十四歲。我有開始了對歷史的喜愛。《三國志》、《二十四史》、《明朝那些事兒》……我一頭扎進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吸取著先輩們的智慧。

歷史殘酷在於,它是無可改變的。無論多么遺憾,多么憤恨,捶胸頓足,它都無法改變。時間磨盡了歲月的砂石,露出的永遠是歷史的真相。它就那樣一直靜靜地,像一條河流似流淌著,不會為任何人而改變。然而歷史的意義也源自它的殘酷。正因為歷史是無可改變的,所以歷史也因此豐富多彩。在中國前後近五千年的歷史中,有文字可考得三千多年裡,無數先輩們做了無數的事,有對也有錯。無論是誤殺功臣,還是剷除惡黨,歷史都記錄著。無論後來人對它是什麼態度,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說話,但一刻不停地默默向前去。先人們每犯一個錯誤或每做一件好事,都能給我們啟示。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歷史老師孔老師也說,“以史明志”,將前人做的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或者判斷自己的正誤。歷史是個好老師,聰明的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我在歷史的長河中暢遊著,吸取正幾千年的精華。我熱愛歷史,因為它原本是那樣有趣,吸引著我去讀,從歷史中,我了解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的最後一章講到,所有的功名、成就,一個朝代的繁榮,都最終會化為糞土,唯有成功是永遠存在的。所以歷史記敘著一切,而自己,則要努力成功,為自己的歷史增上絢麗的一筆。

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中,我越來越了解中華民族,以及我們存在的意義。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度過人生。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二

都是書惹的禍

如果你看到這個題目,一定大吃一驚了吧!書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嗎?怎么反倒惹禍了呢?唉,以上那個觀點我絕對認同,我也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可就是因為我太愛看它了,所以書總是給我惹禍。

一次媽媽送給我一套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我對這方面本來就比較感興趣,當年明月又寫得很好,很生動,所以我對這套書愛不釋手,每天茶餘飯後,課間休息,我都在那兒捧著它。

一個雙休日,作業比較多,媽媽千萬囑咐,一定要在一天內把作業做好,否則明天沒時間的。我答應了。上午,我還算安分,做了點作業,沒怎么偷懶。吃了午飯,我在樓下磨嘰了半天,才慢悠悠地上來,目光呆滯地翻開作業本,用手杵著筆,瞪著那堆作業發獃。

好不容易動筆了。我寫了兩三行字,目光不禁瞟向了身邊的書櫃,瞄到了那套書,心裡一陣歡喜,自言自語般地對著作業說:“待會兒再來理睬你。”我以十分熟練的動作“啪”地打開書櫃的門,“嗖”地抽出《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嘩”地翻開書,得意洋洋地看起來。

“叮叮叮”,一旁的手機想起了音樂聲。我正沉迷於曹文詔、左文良和李自成、張獻忠的精彩戰鬥中無法自拔,突然被鈴聲嚇了一跳。一看,是老媽!恐慌與悲哀頓時充斥了我的心靈,我哀嘆了一聲——天要亡我!無奈之下,只能鼓起勇氣接聽:“喂,老媽呀!”“作業寫完了沒有啊?”“呃……還沒……”“乾什麼呢你,都幾點了還沒寫完,磨洋工的本領真是高強啊!”“……”“今天我很早回來的,大概五點多吧!”“啊……?喔,老媽拜拜!”天!完了完了,還有一個小時老媽就回家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將書“飛”進抽屜,提筆刷刷寫了起來,雖然腰酸背痛腿抽筋,但隨著開門聲的響起,黑暗還是籠罩了整個世界。接下來當然是保留節目——思想教育,到最後扔下一句話:自己好好反省反省!

我站在房間裡,咬牙切齒地瞪著那套書,此時,我真想沖它吼一句:“都是你惹的禍!”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三

我喜歡博覽群書,因為書帶給我了非同一般的智慧與力量。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可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員!這一個學期,我充分地閱覽了許許多多的書。書就像營養品似的滋潤著我的心扉,令我受益匪淺:林漢達的《歷史故事集》、蕭紅的《呼蘭河傳》、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古文觀止》、《說岳全傳》等等等等。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非歷史莫屬。歷史帶給了我神秘之樂。我尤其喜愛《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8部,1774章,120萬字,可謂鴻篇巨製。這是一部記敘明朝歷史的史書,講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16位皇帝的故事。我最佩服的是亂世英雄朱元璋,故而最多看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朱元璋卷)》。《洪武大帝》描寫了朱重八從放牛到建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奮鬥歷程,講述了朱元璋如何瀝精圖治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以及建國後的大肅反、、抗元保明、反腐倡廉的政治軍事以及一系列社會改革活動。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亂世之中,年幼時父母就早逝了。他背負著失去親人的痛楚,從赤貧中燃起希望之火。他沒有依靠,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努力爭取到的。他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將矛頭對準元——一個殘害他親人的國家。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在死神的惡掌下逃脫。他乞丐起家,一直奮鬥,一直勇進,每一次與陳友諒、張士成、王保保的戰爭,不管是輸是贏,他不驕不躁,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頑敵。

他似乎是赤手空拳,就這么打下明代的江山。他雖單槍匹馬,但憑著自己的勇氣與堅不可摧的決心,一次次取得勝利,最終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如果要取得收穫,就要付出。要獲得更大的收穫,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然朱元璋能成功一世離不開他鍥而不捨的精神與在困難面前的心從未屈服的毅力!我認為朱元璋是真正的英雄,一個戰勝自己,不畏懼困難與痛苦的英雄!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生活中,我看過許多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明朝那些事兒》第六冊——帝國,山雨欲來。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徐階斗嚴黨的全過程。在嘉靖年間,皇帝沉迷於修道,不問政事,奸臣嚴嵩當了首輔,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卻又深得皇帝的寵幸,次輔徐階見了,決心除掉嚴嵩,可是,徐階經過觀察,發現滿朝上下都是嚴嵩的黨羽,如果貿然行動,必敗無疑,於是,他開始積蓄力量,表面上服從嚴嵩,暗裡卻在壯大自己,削弱嚴黨,經過一番暗鬥,徐階看清了嚴嵩的弱點,只要除掉他的兒子兼智囊嚴世蕃,就等於砍了嚴嵩的左右手,於是,他便偷偷讓人彈劾他,前幾次沒用,第四次終於激怒了皇帝,下令立斬嚴世蕃,嚴世蕃死了,嚴嵩終於失去了最大助手,勢力大減,事情也經常辦不好,逐漸被皇帝疏遠,雖然如此,嚴嵩還是坐在首輔的位置上,滿朝上下還有很多他的黨羽,徐階還得等,等到嚴嵩的黨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的,而他自己的勢力培養的差不多了,便一舉出擊,終於把老謀深算的嚴嵩打垮了,自己當了首輔,開始展開自己遠大的抱負。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因為他告訴我一個道理,當你被強大勢力壓制時,不要硬拼,先積蓄力量,然後,在尋找對方的弱點,給予致命的打擊。這個道理在我以後踏上社會道路時會有深刻的影響,看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五

這個暑假,我看了許多的書:《司馬懿吃三國》《上下五千年》《三個火槍手》《水滸傳》等。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兒》。

在此之前,在我的腦子裡總是認為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一點意思,頂多就是xx年,xx揭竿起義,殺入都城,xx朝代從此滅亡等等,真是無聊透頂。可是自從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便改變了我的看法。這套書如同一塊磁鐵,自從我一翻開它來,便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套書從元末的那場農民起義開始寫到大明王朝的興盛,再寫到明朝的覆滅。在這裡,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常遇春、張萬邊,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聰明絕頂,讓人稱讚不已的劉基、姚廣孝……還有許多令人髮指的反派人物陳友諒等。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跡猶如在我的腦海里上映了一場場精彩的電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當年明月在寫這本書時,還恰當地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和許多搞笑的語言,這也是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理由之一。瞧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這才發現上了當,反正叛軍也是人,打誰不是打,反正有錢拿就行”。這令還以為要看到什麼血腥場面的我不禁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在那個朝代錢對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顛簸周折的情節,讓我不禁感嘆世間事物的喜怒無常;一段段背叛的場景,讓我不由驚嘆人性的醜惡和人有時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戰火也燒不斷的友情親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歷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六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著讀著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於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於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眾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後世的書,要想修好並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持,我們如今才會看到這不朽的巨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在的北方,放眼望去,儘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遷都,才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築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箇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爭和打仗,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終於,在遠征途中,那個經歷了無數風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在不同的人眼裡,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為鑑,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為鑑,我們自己會收穫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七

我對歷史的印象一直是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痛苦,對於史書更是毫無興趣。所以當得知閱讀課是要閱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內心中的小火苗被徹底澆頭。嘀咕著兩節課的大好時光就要以它為伴實是無聊啊。

我抱著實是看的態度翻開了它,一行......兩行......一頁......兩頁......不知不覺中仿佛走入了書中,走近每一個歷史人物,傾聽他們訴說的故事......

北方的後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治理,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袁崇煥就在這一時期邁上了歷史舞台。他可以稱得上是民族英雄,但一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他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倖登科,後赴遼東,得到孫承忠的上市,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而後收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而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用上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台。他並不完美,不收規章,不講原則,私心很重,但他絕對不是叛徒。他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到了。但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或許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他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或明或暗的規則,必須適應,必須放棄原則,背離良知,和光同塵。否則,無論你有多么偉大的包袱,多么光輝的理想,終將被湮滅。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他最後一次看著這個他曾為之獻出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他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

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什麼?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了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江東。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背負冤屈死去的死囚。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讀《明朝那些事兒》我感受到歷史的精彩,揣摩人物的心理,體會動盪的社會氛圍,“樂在其中矣”大概就是這樣吧。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八

國小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總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通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九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落沒,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當年明月

我喜歡歷史,歷史有時可以用來回憶,有時可以用來探討,有時可以用來調侃,最重要的是我能從歷史的人物和事件中獲得一些啟迪。我利用了暑假的時間,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看完了,總共有玖部。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寫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被稱為“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

作者當年明月是個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風趣,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我們能感受到古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體會到古人的情境和內心。書中還有圖,表,參考信息,使讀者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歷史事件的背景,情境,使故事更加有趣,精彩,所以,我十分喜愛這本書。

這本書記敘了明朝的輝煌歷史,從建國,到興盛,再到衰敗,最後被清朝愛新覺羅氏取而代之。這期間,湧現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嚴嵩,魏忠賢,張獻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忠良”于謙,王守仁,徐階,張居正……他們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繹著他們的精彩。有的被人唾罵,令人作嘔,他們為了權勢,地位,財富不惜一切代價傷害他人,甚至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同伴。有的人卻為了正義,希望,真理,忠誠,氣節,或許只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國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的承受著孤獨,殘暴與邪惡,他們正是我們敬佩與學習的楷模,那是時代的進步!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陽明,沒錯,也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是大明第一牛人。他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創立陽明心學;是一名偉大的軍事家——用兵神出鬼沒;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明代官場的風雲人物;更是一名偉大的文學家——詩文造詣深厚。他從小就想成為聖賢,雖然屢次遭遇冷眼與失敗,但是他永不言棄,磨難使他的意志更加堅強,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聖賢。

他的學術令我十分敬仰,學術里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正是他告訴了我要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讓我在困境中不失意志,堅定不移的朝自己的夢想前進,不違背自己的良知走更多正確的路。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他是我的榜樣,是真正的聖賢。

讀史使人明智。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使自己的心智也開拓了不少。我們不能超越歷史,但我們希望做到以史為鑑。歷史與未來並不衝突,未來也將會變為歷史,我們只有抓住今天,把握明天,讓自己的未來成為一段傳奇吧。

關於《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範文十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書的確如一葉扁舟,將人們擺渡於蠻荒與文明之間;如一座高山,等待著每一個攀登者的挑戰;如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成功殿堂的大門;又如一貼良方,淨化著我們的心靈……

而我與書的不解之緣,其實源於對書籍中所蘊涵的無窮無境的好奇。一本《簡•愛 》告訴我人不應該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思想;一套《哈利•波特》使我懂得了正直與勇敢的重要性;一篇《麥琪的禮物》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們要去關愛別人,這樣別人才會愛我們,正是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有溫情;《貝爾門畫最後一片葉子》一文讓我心中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讓我懂得了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要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

從對書籍的認識開始,我變漫遊於書海之中,並漸漸懂得:讀書並不是一個囫圇吞棗的過程,而需要加以消化和吸收。

偶然又從書架上翻出一套《明朝那些事兒》,翻開瀏覽,又一腳步入了嚮往多時的明朝朝堂之中,靜觀當年一介布衣出生的朱重八,是以如何的謀略與魄力,成為一位黃袍加身的真龍天子,其實一切都源於他執著的奮鬥到底的信念。朱元璋之子朱棣手下可謂是英才輩出,主持修築《永樂大典》的才子解縉,失寵之後竟還整日沉靜在“天下第一寵臣”的黃粱美夢之中。他的自以為是與驕傲自滿使得他終被逐下朝堂,貶為布衣百姓。流芳百世的張居正可謂是一個天才,他身負絕學、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但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生活奢侈、表里不一……他們在這歷史的舞台上輪番亮相,向我們展示這人世間的醜與惡、善與美。正如“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的道理,每一個朝代的上至皇帝,下到布衣,他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那些敢於創新、信念執著、不懼風險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而那些驕傲自滿、獨斷專行、表里不一的缺點都應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記得我在學電子琴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絲毫沒有長進,於是我不止一次地猶豫:我是否要放棄呢?究竟是執著地努力還是像懦夫一樣的半途而廢?但自從閱讀了朱元璋的“成功史”後,我便更加堅定了我執著地努力的信心,因為我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印證了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於是我又滿懷信心地開始彈起了電子琴,此時我仿佛覺得,書海就像是一名傳授做人智慧的良師,我在猶豫時結識了他,就好比在黑暗中尋見了一盞明燈,使我不再彷徨。

我日日與書為友,從而漸漸領悟到從前讀書的囫圇吞棗是錯誤的,真正讀書其實在於消化與吸收的。沒有消化與吸收,怎會悟出哲理、怎會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怎會感悟出從書中汲取到無限的知識呢?都說書籍是人類的老師,我的確從書中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