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與內在

珍珠不以光彩示人,而以昏暗現世;寶玉不以璀璨示人,而以醜陋的岩石顯示;孔雀雖美艷,卻不及金雕的凌雲壯志;豹雖華貴,卻不及獅的威震百獸……過分華麗的外在,必使內里無比空虛,唯有充實的內里,方是成就非凡之道。

外在的樸實,內里的豐富,方是使人永立世間之道。

遙望中華千年歷史,多少朝代壯麗非凡、流光溢彩的宮殿毀於一旦。但那些擁有內在意義的建築,從杜甫草堂、武侯祠到醉翁亭、岳飛墓……不外乎劉禹錫吟詠:“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為什麼這些平凡至極乃至於破爛不堪的建築能夠永立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因為它們傳承的不是華美的外表,而是豐厚的內在。那些注重外在的皇城大殿除了華美一無所有,於是,它們注定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追求華美的外表,不注重呵護內在的精神,必使人靈魂空虛。

遙遠的南北朝,詩歌便已成形。但是,那時的詩文華麗,卻毫無內涵。於是,那些樣式華美的詩歌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便都被淡忘了。之後的“初唐四傑”來了,帶著一股強烈的鏇風,他們要將那華而不實的詩風摧毀,開啟一片新的天地。於是,樸實而內在充實的唐詩來了,李白、杜甫……無數偉大的詩人與他們的詩篇成就了中華民族永恆的記憶。

由此看來,世間一切事理皆應關注內里而少關注外在,宓子賤治單父竟比舜治天下更為疲倦,歸根究底,何哉?不過是其內在治國之術的差別罷了。故小到詩文,大到治國安邦,內在決定一切。唯有內在豐富,方能超凡脫俗。

使人出類拔萃的,絕不會是華麗的外表,而會是充實而豐富的內在。內在豐富的人,必會以鶴立雞群之姿傲視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