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未免太天真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課文《戰國策·荊軻刺秦王》:荊軻刺秦王,兩隻毛腿肩上扛;臻首輕抬玉股進,香汗潤浸象牙床;九淺一深玉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殿中群臣罔不顧,座旁舞陽更何遑;漸離築歌猶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嬴政玉體橫陳時,已報燕師入鹹陽。

學習中,有不少同學對俠士荊軻充滿了敬意:“勇敢!聰明!壯哉!”不可否認,荊卿的確是一個出色的俠士:士為知己者死、擁有超人的膽略、也有自己的謀劃。但是,不宜把這次“斬首行動”看得太高,因為,就算成功了,也無濟於事。荊軻是一個出色的俠士,但強國不是由一兩個“武林高手”決定的,而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讓我們模擬一下過程就明白了:荊軻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操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血染縷……秦王如荊軻的願,死了……當然,荊軻也出不去宮門了。

照太子丹及荊軻的構想,刺死秦王后,秦國內部會爆發奪取繼承權的戰爭,進而削弱大秦的力量。可實際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秦國會爆發小規模的政權爭奪戰,但這匕首絕不會刺到這整個國家。估計是太子殿下及荊卿看《春秋》太多了:什麼兄弟流亡子弒母啊,兵變請父親上吊啊……屢見不鮮。但他們似乎忘了,現在已經是戰國末期,政治制度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秦國經過孝公變法,已經成了一個有封建性質的國家。而其法律也大大便利了中央統治地方。不僅如此,關於政治繼承,法律應該也有明確的規定。就算有某公子想造反,也絕對被中央大臣依據秦律消滅了。那大臣會不會衝突呢?有可能。但要出現“秦二世”現象已不太可能:大臣們都看見大王死了,不會被蒙在鼓裡。因此,政權應該可以比較順利地交接完成。

一旦交接完成,燕國的末日就到了:秦國軍隊“師出有名”了,大軍一下子打過易水,燕國滅亡……這應該不是當年在易水邊的荊軻所願意看到的吧?所以說,真正能保存自己的,不是俠士,而是謀士;不是發動“必殺一擊”,而是通過變法,富國強兵。這樣看來,太子、荊軻,就確實太天真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