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愁回鄉

因風而寄愁,盡事未了,不理會心中翻湧。翻閱了《粽子裡的鄉愁》,琦君所敘,不禁牽動我的思鄉切。即使沒有琦君的濃厚深沉,但也是我平淡,泛起紅暈的一個寫照。

往事如煙,正當我撫著兒時泛著黃的舊照,正值感嘆世事永急,時光飛躍。每於重大節日之時,奶奶就在老宅,搓著麵粉團,坐著帶有故鄉情結的糕點,滿滿深意,這便是家鄉之傳統,這也不以為然,春節時亦是這樣。對於稚趣的我而言,便愛坐與奶奶身邊,看看搓的麵粉黏在奶奶手心中,不禁發笑,伸出小手,就往麵粉上抹。

奶奶雖被時光的侵蝕,臉上皺紋逐漸增多,但是每一道皺紋都蘊含著她的幸福快樂,嫣然一笑,仿佛給人一種熟稔的親切感。

梅雨後的鄉村,侵蝕著用古磚砌成的牆,凸出來,凹進去,更有復古的味道。奶奶閒賦,於是帶著我們這些“小娃娃”去田間小路。手裡拿著網,顯然——我們要去抓蜻蜓。嗅著路邊的小花香,即便踩著泥路,也毫不在意。

看到紅蜻蜓,一股腦勁就飛奔了上去,更是濺了一身泥。而奶奶在後面拚命追趕著我們,笨拙地跑著,似乎每一步都很吃力一樣,但面容卻洋溢這笑容。記得奶奶曾說過,跟我們一起玩,自己會覺得活力充沛,好像還很年輕一樣。下雨後的田裡,蜻蜓繁多,比起紅蜻蜓,還是更想抓小小隻,在陰天還有種“光芒”顏色,艷麗的小蜻蜓,只有幾厘米,超可愛。抓完後,奶奶總會將瓶子裡的蜻蜓又再次放了出去。我想:蜻蜓也是一個小生命罷。

我們在鄉田裡,偶爾還會遇見爺爺。爺爺繁重的農活,與城市不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晨五點多就扛著鋤頭在田裡幹活。田裡有一捆秧苗等著他去插,還要料理香蕉田,別提有多么辛苦了。其實,爺爺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乾農活,來我們家頤養天年,還能全家團聚。可是,也是印象極深的,爺爺奶奶天天在家吵架,我們這些旁看的也是無奈,就這樣氣走了爺爺,就用自家荒廢多年的地重新幹了起來,也就沒停過。最近幾年的米飯,都是用爺爺種的米,吃起來也香。

我們看著爺爺捲起褲腳在泥地里插秧是,到底我們還是亦想跳下去一起插,其實也是看著新鮮。誰叫我們雖有農村戶口,但又是從小在城市裡呆著的人呢?也就無法體會這一樂趣,即便小時候,未滿一歲時在老家呆過一年,被外婆奶奶當寶一樣供著。總還是小嘛,也就沒了印象。

猜著,爺爺在家鄉幾年獨自一人,肯定也是想著奶奶的,畢竟多年夫妻,也就和好了。三天兩頭的打到東莞這邊,只求聽到奶奶嘮叨幾句,心裡也就舒服了吧!

不過,在家鄉,也沒什麼可玩的,踏著黃土地,布滿泥沙的小道,走路、開車也不方便。碰巧經過唯一的一家便利店,也就買了兩毛錢的小零食,別提有多開心了。說是便利店,就是用木頭一塊塊建成的平地面積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屋,潮濕陰暗。好象現在小零食漲了三毛,即五毛。在東莞,可要一塊的呀!鄉村和城市真就還是比不起,城市好,有錢賺,鄉村好,空氣清。不過,我還是比較嚮往鄉村,畢竟壓力沒有在城市大。

樂趣也還是有的,終於爺爺忙到晚上回家之時,正巧吃晚飯了,這是總愛搭把凳子在門外,和鄰居老伯寒暄幾句,我也就在旁,多聽了幾句,老伯的話還真像是學士,當了老師就是不一樣,如今退休了,還乾起農活,就叫作,筆也行,鋤頭更行。老伯在我的印象中只穿著白背心,和一條舊褲子,跟爺爺一樣。可爺爺還是比較喜歡光著膀子乾農活,這樣也沒有了麻煩。

這便是鄉里的生活,無惱,無喧譁。致使鄉愁返老家,才今夜老家的星空肯定比這兒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