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我

奴隸制早已遭世人唾棄,但內心甘為奴隸的人,若他們手牽著手,仍然可以繞個地球百圈。

自在的人為自己而活,脫掉功名、利祿的外衣,不會因為碌碌無為的生活而感到羞恥。

所有的功名利祿,不過只是一種虛榮心理,縱便萬人稱頌的利他主義,也概莫能外。

利他主義者的動機,或許只是為了博得他人的一顰一笑,雖然這種付出表面上是不計報酬的,是慷慨的,內心卻絕對的齷齪。

若我們很看重別人對於自身的看法,而使我們的衣著,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為了迎合別人挑剔的眼光時,那么這個世上已經沒有我們自己了。

乍看上去,團隊精神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對於整體而言更是一種福祉,但卻是以犧牲個體的幸福作為出發點的。可悲的是,許多人寧可混入人海渾渾噩噩地活,不願獨立出自我逍逍灑灑地活。

一隻筷子,很容易被人折斷,一捆筷子,便沒人能夠折斷,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被社會給綁到一塊,最後連自己是誰都無人知道。

筷子捆在一起,是沒人可以折斷,能夠不受欺負,但若這捆筷子不能解開,而夾不了飯菜,我想人們更情願將它們扔到火中化為灰燼。

若我們將自己與別人綁在一起,我們就會被命運之神所拋棄。

做狗是不錯的,可以不勞而獲,而不必像野外桀驁不羈的狼,需要自個東奔西走地找尋食物。做家馬也是不錯的,雖然被人栓著頭部,吃喝拉撒都在馬圈裡,方便得很,且不受野外食肉動物的虎視眈眈。

我們就如狗與家馬,被人馴化著,只是我們渾然不知,並自稱“高貴”。低聲下氣地為別人幹活,還認為是別人給了我們工作機會,是我們的大恩人,或者對於配偶的過於順從,害怕惹惱了對方,最後使得對方可以有藉口離我們而去,那我們就已經離狗與家馬這些奴才樣不遠了。

人類文明的歷史,在我看來就是一部擺脫社會羈絆的、找回自我的歷史。一夫多妻是不公平的,儘管現在還有心懷三從四德的婦女能夠忍受與別人共享自己的男人,但畢竟已經為數不多。歐盟內部的國境已被打破,人們擁有了離開自己國家去他國定居的自由。一些開明的國家已經開始支持同性婚姻,當然這也是同性戀者曠日持久無畏抗爭的結果。

在這個時代,個人主義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歐美國家中,有許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單身主義與不要小孩。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意味著主流社會已經變得更為寬容,能夠更多地尊重個體追求他們想要的幸福的權利,而不是為了討好父母、為了名義上的傳宗接代,就做出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來。

我希望自己能夠在永別人世的前刻,可以當之無愧地對這個世界說——“我曾經為自己活過,我曾經在人生這場戲中演過自己,若死後泉下有知,我將繼續做我自己,並無視功名、利祿以及他人的任何期望。”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當是一種互補的關係,而不是一種重疊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當形同男女之間的關係,個人特質雖然不同,卻能完美地契合一處。

在這世界上,我們最應該捍衛的,是選擇做什麼人的權利。不能夠捍衛這種權利的人,或者是放棄這種權利的人,活的時間越長,內心越發空洞。

身是心外之物,功名、利祿是身外之物。越是在外面的,便越一文不值。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管個體再注意自身的健康,再注意身體的保養,也是如此。而把這僅有的一世,交給個人的虛榮、別人的期望、社會的肯定,那便是最大的浪費。

浪費生命不是指因為沉醉於聲色犬馬中,不求上進,而一無所有,而是明明有夢想,卻無視夢想的存在,被別人側眼看了一下,便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夢想,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但大多數人,卻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以一種在自己看來不自然的但在別人看來很“正常”的方式行屍走肉地生活下去。

追求“正常”的人,湮滅了自己,殘缺了人性。

“正常人”,不再是“一個人”。

思想與行動完全獨立於社會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