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炊煙裊裊

炊煙,提起它我就會莫名的激動,滿臉都洋溢著幸福和沉醉。記憶中的村莊,可以沒有高樓大廈,家裡可以沒有美味佳肴,但村莊裡不能沒有炊煙,人的精神家園裡也不能沒有炊煙。在鄉村,炊煙比任何一件事物都顯得特別,但它又不是鄉村最醒目的事物。炊煙有時候不太讓人關注,它是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悄無聲音地出現的。炊煙是村莊裡所有人靈魂的導師,她讓我們在人生的坐標里找準自己的標尺,時刻保持對生活的信心。

我喜歡看鄉村的炊煙,尤其是在秋冬時節,當所有事物蕭條之後,透過莊稼成熟收割了的田壟,那些零零落落的果園,彎彎曲曲的田埂,矮矮的土房,還有房頂上飄動的如絲炊煙,都顯露無遺地呈現出來,這時候炊煙總能成為鄉村的標誌。我一直懷念炊煙,遠離了村莊的炊煙,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條斷流的河,一塊荒蕪的田地。只有炊煙,以及村莊裡那些與炊煙站在一起的風物,才能讓我的生命保持長久的美感。我在炊煙里看到那個小小的自己,穿著破舊的藍衣服,臉龐上滿是污泥,卻笑得肆意張揚,周圍的小夥伴們追追趕趕,汗水染濕了衣衫。我聽到了孩子們父母的呼喚,一聲聲,傳遍整個村莊。如今,漂泊的宿命已經不能讓我經常回老家了。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煙,對我而言是命運的大赦。我只能在夢裡跟著炊煙回家。炊煙是一個村莊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煙紮根的土地上所有人們的希望。炊煙對我的意義就是靈魂的意義。

記憶里的村莊,炊煙總是和著日升日落的節拍升起落下。清晨的故鄉是寂靜而忙碌的,伴隨著寥寥炊煙的升起,街邊的楊樹被一絲絲一縷縷的炊煙纏繞,炊煙妖嬈地在樹葉間隙里飄舞升騰,貪婪地呼吸著從老屋裡飄出的農村新米特有的清香。早上的炊煙跟黃昏時迥然不同,讓人猛然想起“大漠孤煙直”這樣的句子。鄉村上空也辨不清到底是炊煙還是薄霧,升騰在空中繚繞,偶爾看到起得早的影影綽綽的人影。遠處的山坡漸漸被一層薄霧籠罩,太陽還沒有升起來,不時傳來一兩聲公雞的打鳴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

黃昏的時候,如果我們從地里幹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遠就能看見一束束炊煙,慢慢地穿過林梢。夕陽的餘暉灑在林梢間,像塗上了一層層金粉。炊煙,那一縷冉冉升起、靜靜飄散的炊煙,讓世界開始安靜下來。我們幾個小孩一起站在山樑上,吹著晚風,看向山腳一家挨著一家的窯洞,屋頂冒著炊煙,安心地笑著鬧著,然後背著書包蹦跳著往自己家中趕,會幸福地想著,母親這時候也已經在家中準備晚飯了。那時候我就想,一輩子再也不離開這個村莊了,只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著炊煙升起又熄滅,熄滅又升起!

小時候,我們從山間田地間穿梭也不怕迷路,似乎只要能看到炊煙就會安心。炊煙裊裊,無言地訴說著莊戶人家的喜樂哀愁,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因為它是人間的未來和希望,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記憶和嚮往,更是鄉村一道優美而靚麗的風景。

北風吹起,夕陽從山的那頭落下去,故鄉的炊煙升起來了,一縷縷的被秋風打散。這是故鄉的炊煙,我在風裡感受著故鄉的味道。有時候在城市中受了傷,我就想回到村莊,對著那見證我年少歲月的炊煙去大哭一場。父親曾說,孩子,疲憊的時候,你就跟著炊煙回家。他說這話的時候一臉的恬靜安詳,似乎炊煙成了一個鄉間的導師,讓那些懵懂的心靈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這句話像一縷空氣彌散在風中,像一抹炊煙擦乾我的眼淚。

故鄉那一縷縷升騰的炊煙,是一盞盞永遠不會熄滅的燈塔,守著它的是母親的愛,盼著它的是遠方兒女的情。故鄉那一縷縷升騰的炊煙,是一座連心橋,橋的這頭,是遠在他鄉奮鬥的兒女們不息的夢幻,橋的那端,是白髮親娘的無盡牽掛!炊煙裊裊,是詩人們永遠抒發不盡的情懷。我不知道千古名篇“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是不是詩人是因為看到了炊煙才有感而發。但每當聽到“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這首歌時,心中總會湧起一種莫名的溫柔,總是讓我回想起故鄉的炊煙,那是自己心中最溫暖的記憶,是我久遠的夢。唯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鄧麗君,也沒有《又見炊煙》,也許那時的鄧麗君正在海峽對岸欣賞著她家鄉的炊煙吧!

夕陽西下,一群歸鳥閃動著翅膀,朝著遠方飛去。故鄉的炊煙,就在此刻點燃在了我心上,那些零散地分布在小山村腳下的老房子上,飄動起了縷縷炊煙。那輕輕搖動的青煙是山村的訊息樹。田間地角勞作的兒女,看到這飄飄裊裊的青煙,心中突然都有了一種歸屬感。因為他們知道,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有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有親人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