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花思

三月,日色漸暖。

春意漸濃,逐漸褪去了冷冬的蕭瑟嚴寒,偶爾走過盛開著玉蘭花的校園小道,就能聽到颯颯的風聲,花枝在風中搖曳著,仿佛在互相淺唱低吟,醉了流鶯,也緩了同學們急匆匆的腳步。

玉蘭花的花期只有短短几天,因此它盛開時的美麗才更讓人記憶深刻。還記得去年,玉蘭花已經開敗了,滿樹的玉蘭花都”零落成泥碾作塵”。光禿禿的枝幹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澤,我不由得向同學感嘆:花期已過,再繁華的景色也只能期待來年。一身是膽嘆息聲此起彼伏。這時,一位樂觀的同學安慰道:“或許這褪盡繁華的玉蘭樹,在靜默中,一股隱忍的生機才更讓人期待吧。”寥寥數語,便沖淡了我們的感傷,一絲絲期待也從心裡升騰起來。

如今,玉蘭花又開了。我抬起頭,細細端詳著朵朵花瓣,它們爭先恐後的展現著它們高貴的美。花瓣呈極艷極艷的紫紅色,遠遠望去,一樹玉蘭迎風搖曳,讓你應接不暇,那婀娜的身影仿佛有晃到眼睛的錯覺。在這種大紅大紫的色彩下,周圍淡粉色的教學樓也變得黯然失色。花道的另一側盛開著潔白的小花,那是白玉蘭。朵朵潔白的小花用藍天做著底色在棕色的樹枝的點綴下更體現出一種清純的美。它們就像一隻只掛在樹上的小風鈴,仿佛那颯颯的風聲就是它們發出來的。

上了課,我依舊對它們念念不忘。望著窗外的月色,我心想:花道那花好月圓的景色應該會更加美麗吧?

一下課,我急匆匆地趕到了玉蘭花道,微微喘了幾口氣,我平復了一下呼吸,心裡升起幾許慶幸:幸好,這裡靠近教學樓,一時之間還看不到月亮的蹤影。學校浸在暮靄里,眼前的玉蘭,披著緋紅色的春裝,仿佛將大自然的鐘靈神秀凝於一身似得。地面上落英繽紛。

花道一片清明,月亮微微的探出頭,緩緩升上絳紫色的天空。一時間,玉蘭仰望著月亮,月亮也俯視著玉蘭。此時,仿佛滿校園的燈火與雜沓人影都消失了,四周寂寥無人,天地間只留此花與月靜靜相依的身影。

我想,此刻的花道應該是繁華的吧?它隱忍了幾個月,終於開出來燦爛的花朵,在煦暖的春風中笑臉吟吟。但它又是寂寞的吧。它在百花齊放的春日中奉獻出自己的美麗,卻又苦於無人觀賞,或許只有我這么一個閒人願意在夜色中踏入這校園偏僻的一角,默默地欣賞它那驚世駭俗的美麗吧。

其實花道就在食堂邊上,每天都有許多人經過。但是在來往的人流里似乎並沒有人能靜靜的駐足觀賞,人們都步履匆忙,在大時代的喧囂下顯得措手不及。快節奏的生活雖然讓我們迅速得償所願,卻最終給我們一個荒蕪的心,或許生活本身就是委瑣細碎的,日漸浮躁的環境催生日漸浮躁的生活,日漸浮躁的生活催生日漸浮躁的我們。但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應該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荀子有云:“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我們想要想蚯蚓一樣用心專一,就要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因為靜,我們才可以聚精會神的做一件事,就好比一處靜潭,一片枯葉落於潭上,頓時水面四伏,但是在潭水的深處卻安謐靜止。這又說明,不管外界怎么變化,我們首先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大時代的喧囂原本與我們無關,我們只需要養一池心蓮,自守一處清涼,便自得其所,豈不快哉!

拋開一切雜念才可以讓一件事變得圓滿,不管外界有多么美好或醜惡,我們不能因此而喪失自我的原則。大隱隱於市,正如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因為靜,就如一泓水,可以容納一切,也可以被一切所容納,就如磐石一樣堅不可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張曉風說:“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裡;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裡。”我想:或見或不見,應取決於我們的新是否足夠靜淀,足夠我們發現生活的動人,如同古人所謂“天人合一”,我寧願將其理解為人在天地間安詳的棲息,而讓心神去暢遊世界。

春風乍起,一樹花影輕搖,一潭心湖蕩漾。此刻,面對著眼前的玉蘭花,我是應該為它的美麗所叫好,還是為它的不幸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