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里誰知壯士心

近日,我複習並讀背了辛詞36首,可謂感慨萬端。梁啓超說:“迴腸盪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確,辛棄疾繼蘇軾之後,把詞推向了一個無人逾越的高峰。從內容上來說,他把愛國激情貫穿始終,創作了大量名篇佳作,僅此一點就無人可比。從藝術上來看,他風格多樣,集豪放與婉約與一身,動如猛虎,靜若處子,筆力千鈞,遊刃有餘......而其詞用典多,想像奇,感情深,無疑是最突出的特點。

我常想,作者寫詩,寫詞,寫文,其實是把自己的心一點一點地轉化過去,每一個字都是作者血液的流淌。而我們讀的時候,再從血一般的文字里走進作者的內心,繼而擁抱它,融化它,變為自己的血液。讀文的過程,就是一次靈魂升華的過程。

稼軒在青年時代曾有過生擒叛將張安國的壯舉,可謂英雄蓋世。如果給他一支勁旅,我相信,他也能“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收復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是,在那奸臣當道的年代,他注定無用武之地。

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忠奸鬥爭史。在鬥爭中,又總是奸臣占著上風。社會永遠都是正不壓邪,誰又能改變呢?他很希望剷除那些奸佞小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然而又沒有那種力量。像我等之輩,如果做了官,我想一定也是個貪官,因為我們常常隨著別人的意願辦事。出污泥豈能不染?要不染,就把你蹬一邊去。要么隨波逐流,要么遭受排擠,你就看著辦吧。稼軒畢竟不是我等之輩,寧願遭受排擠,閒居在家,也不與權奸同流合污。

下有奸臣,上面難免不會有昏君,否則,奸臣能成氣候嗎?不過,大奸若忠,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出來的。所以只有明君才能識別。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皇帝,自然不是明君。他們不僅重用奸臣,而且不思雪靖康之恥,一門心思地走投降路線。志士仁人,多么渴望明君出現啊。望而不得,寄託於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生子當如孫仲謀。”想當年,孫權坐鎮江東,曾大敗曹操和劉備。而今“千古事,灰飛煙滅”,徒令人感慨而已。

當英雄報國無門之時,免不了要寄情於自然。春暖花開,江南的美景可以安慰一下那顆飽經滄桑的心了。“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多么悠閒自在啊,可心裡又禁不住想到了那些當權者,自己被排擠之後,只能在田間地頭尋找樂趣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在寒冷的夜晚,詞人被青山喚來,夜坐清溪旁,他讀著《離騷》,想著為國而死的屈原,思緒萬千。而伴他夜讀的,只有一輪明月。“明月山頭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而他的心也隨著那輪明月升上天空。

除了自然之境愉悅身心外,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更是給了他無限地安慰。“笑背行人離去,門前稚子啼聲。”多么偉大的母愛啊。“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多么和諧的夫妻啊。“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多么富有情趣的農家生活啊。愈是偉大的人物,就愈接近勞動人民,其作品愈是反映人民的心聲。

儘管詞人身在朝廷之外,可依然懷著報國之心。而統治者呢?“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千里馬被棄置,只好消磨時光。“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但一腔熱血卻依然沸騰,他常把殺敵的寶劍拿出來,夢想著上陣立功。“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但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但真正的志士不會因此而改變,他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時光易逝,功業難就,好多人是經不起長期磨難的。君不見有很多官員剛開始時也是躊躇滿志,可在經受挫折之後,也就隨波逐流了。在長期的閒置中,詞人也漸漸染上白髮。“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白髮寧有種,一一醒時栽。”“春風不染白髭鬚”“可憐白髮生”。詞人感覺理想難以實現,禁不住也有歸隱之心了。“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然而他真的能歸隱嗎?其實,他依然在期盼著朝廷的召喚。“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最終,朝廷也沒有真正的起用他,在他登上健康賞心亭,望著北方淪陷的土地,想到山東老家的人民還在金人的鐵蹄下,而自己卻有力無處使時,禁不住熱淚盈眶。“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英雄雖然謝幕了,但他的詞卻留了下來。我們今天重讀,又能否真的參透他的心呢?也許有人會說,他的理想早已實現了。如果從國家統一來說,他的理想是基本實現了,但國家富強了嗎?官場清廉了嗎?人的本性改變了嗎?惟願“詞里一顆壯士心,英魂常駐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