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成就精彩

稻種在淺水裡,便可結出豐碩的果實,若是種在深水裡,即便陽光充足,也無法成其飽滿。由此觀之,生物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是很大的。

一天中午,我在河岸的樹蔭下乘涼,一抬頭,看見河灘的沙地里似乎有什麼東西在閃光。我尋著一點點的光走去,雙手撿起,捂在掌內走向樹蔭下。再看時,乃是一塊小小的石片。

石片極其平凡,三角形狀,邊角已經光滑,上邊隱隱有幾道石紋,並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見光彩,拿近眼前也黯淡無光。我又把那石片拋到河灘上,遠遠地看著,便又見燦燦然、爍爍然了。我很是納悶:反覆揣摩,我突然想起“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古語,石塊發光與否是與所處環境緊密相關!這石片或許是從山上來的,風吹雨打,隨水走川過峽,停在這河灘里了?這水,這氣,這日,給了它光彩!如今拿在手中,沒有了陽光的照射、水光的映襯,就得不到炫目的光環了。

由此,我悟出這樣的道理:我們驚羨一朵花的美艷,然而當初它隱匿於路邊,我們將不再發現;我們驚羨一匹駿馬的矯健,然而當它駕上馬車,我們將不再看見;我們驚羨一隻雄鷹的威猛,然而當它站立枝頭,我們將不再關注。世間萬物皆如此,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環境之中,才見其活力,見其本色。

沙礫本是無情,卻也有如此屬性。那么人又如何?百人百貌,百貌百性,只有讓每個人在充分發揮自己天分的環境中,才能創造出世間最光?的色彩。

遠古的莊子就發現官場的環境不合適自己,於是“曳尾塗中”,選擇了一個淡泊、寧靜的環境,悟道兼習文,因而成就其濠梁間精妙的辯才;李斯辭去已做了八年的小文書,投奔荀況,二十年後便把家安在秦都鹹陽的丞相府中;嵇康了解自己無法於官場上伸縮自如,於是在山林中打鐵,寫《養生論》,讓《廣陵散》的神秘與悠悠的笑聲浸入魏晉的骨髓;柳永入仕之途受阻,於是選擇了在煙雨青樓上歌我沉魚落雁的紅顏,輕吟曉風殘月,吟出一個婉約悽美的時代。

生命就像一棵樹,只有紮根於合適的土壤,才能結出最豐碩的果實;生命就像?根標尺,只有建立在恰當坐標上,才能準確測量出人生的刻度。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如果他不肯出山,不被賞識,那就只能固守在南山做個普通人。正是別人發現了他,並改變了他的環境,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他才能夠在三國鼎立的漩渦中縱橫捭闔,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如果說“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那么諸葛亮歸隱山中還能成為金子嗎?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適當的生存環境,環境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