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雖然是一個老少皆知的傳說故事,但是愚公這個人物一直以來是被世人歌頌著的,而愚公精神更是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下面就讓我談談關於愚公精神的啟發。

愚,就是笨或蠢的意思。所謂愚公,就是愚人,按照現在的流行語說,就是老實人。老實人吃虧,千百年來的典故和生活中的不少事例似乎在證明這個俗理,所以說做老實人容易,實際做起來難矣。電視劇中的愚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憨厚、倔強,一根筋,認死理,不轉彎,被一貶再貶,結果被貶到老家夾縫村,吃盡了苦頭。也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他不滿山神與大山給村民帶來的苦難,卻驚天動地立志要挖掉“方七百里,高萬仞”的王屋和太行兩座大山,改變家鄉的貧苦面貌,而被人不信和譏笑。從有官不會做,有富不會享這個角度看,愚公的確夠愚的了,屬於不開竅、不識時物那種人,好叫人不解。但愚公忠於國家,熱愛人民,捍衛法律,不屈服權勢鬼神,敢於同邪惡做鬥爭,一身正氣一身肝膽。尤其是“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信念,“愚”得讓人敬佩。

智叟是智慧的象徵,嘲笑愚公挖山的舉止,和愚公比起來,當然聰明多了。他精於權術,善於察言觀色,附炎趨勢,因而在官場裡遊刃有餘,以至官至大夫,成了大王的紅人,成了夾縫村的驕傲。儘管智叟聰明,比愚公有出息,但人們還是不怎么喜歡他。原因很簡單,就是智叟沒有把聰明才智用到正道上,他熱衷仕途,崇拜權利,貪污受賄,迫害忠良,聰明反被聰明誤。智慧本來是一種財富,沒用到正道上就會成為一種禍害。智叟的結果,一些精明人淪落為腐敗分子,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把愚公和智叟的故事編成電視劇,警示後人,是人們善良的願望,那個古老的時代離我們遠去,沉澱的歷史文化留給我們不盡的思考和感慨。不過現實社會中像智叟這樣的人還大有人在。他們混跡於官場,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愚公,實際卻幹著智叟一樣的勾當。這樣的人是值得警惕的。因此我們在選拔領導幹部時,不要被那智叟們的那些假象所迷惑,不要光看到他聰明的一面,還要看他是否真心實意的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閉幕詞時,用了愚公移山這個典故。他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從那以後,“愚公移山”成為不懈奮鬥的革命口號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動力。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終於領導人民推翻了兩座大山,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

雖然愚公的故事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愚公精神仍舊是當今時代值得每個人學習與讚揚的,希望這邊關於愚公精神的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