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行走二字,令人遐思。

“行”的部首是雙人旁——站著兩個直立“行”走的人。可見,行是大眾的,是人類特有的。其他動物,或飛,或游,或爬,或跑,或跳,皆與行不相形容。“走”則是上“土”下“足”,只是“足”少了個“口”,真的剩下“足”了,“足”在土地就是走路了。然而同是涉足,卻有著不同的情調。

“行”沒有“走”那樣激烈,它比“走”更顯悠哉之意。“走”略有意識,“行”帶有飄蕩。“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走”在這裡是奔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則為悠然雲遊。

行,多了幾分坦蕩,多了幾分灑脫,多了幾分怡然和爛漫。“行”左右拆開,分半來看,則是“彳”和“亍”兩個字;兩個字合成一個詞——“行”,則是慢慢走路的樣子的意思,它是“行”含意的另一種形式所在。

“走”則更有驅力,更有拼勁,更有韌性和緊迫。“走”加一個字便道出了其中的形態,比如“趕”、“赴”、“超越”……“走”上下分開,猶如“土”和“止”,土地是靜止的,而人卻在前奔。

疾走如飛,飛山走石,走是有氣勢的。但行也不遜色,它也是有氣派的,行雲流水、奮勇前行、雷厲風行、江河行地、行遠自邇、示威遊行……無不彰顯著行的氣魄。然而,行與走合併起來,更是內涵豐富、意蘊深遠。行走江湖,叱吒風雲;行走自如,隨心所欲。

行走開拓出另一片天地,創造出另一種意境。走為行增加幾分魄力,行讓走附著幾分豁朗。行各地,走四方,行走使生活更精彩,使生命更壯麗。

“言必行,行必果。”行是一種出發,一種實踐,一種結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將自己的原名“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十分重視“行”,有行才有知,踐行出真知。然而鄙人覺得“知行”也未嘗不可。“知行”——知道行動,只知道孜孜前行,一往無前,探個究竟。生活的意義在於奮鬥,奮鬥過,無悔過,又何必在乎知了什麼,不知什麼?世間走一遭,瀟灑走一回,這邊走走,那邊走走,開開眼,見見闊。走出個雄健,走出個豪邁,走出個有模有樣的人生。走不盡英姿颯爽,走不盡傷感淒澀,走不盡悲喜哀愁。多少意趣和情致盡在行走之中!

行走一段路程之後停下來,靜靜小憩,深深回味,細細思忖,你也許會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欣喜,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詫,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感嘆……回首凝眸,更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年華似水,看到的是“別有幽愁暗恨生”。“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行經漫長路途之後,感到的是訴不盡的喜樂哀愁。此番長行,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又有誰能道得盡?邁開腳步,行走前奔,就不應在乎“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荊棘披身,險徑曲道任我走,即使歷經辛酸,也感不枉此行。

江河之壯美在於其奔騰不息,生活之意義在於出發邁進,停滯佇立猶如死水,絕不是美的所在,生活需要轟轟烈烈、大起大落的變遷和撼動,否則生命將如同枯井,了無生趣。試想,倘若哥倫布沒有航海行走,探索前往,哪能發現新大陸?伽利略、牛頓沒有不畏阻險,勇往直前,哪能成為科學先驅?阿西里塔·福爾曼沒有挨苦受痛,超越不息,哪能打破93項金氏世界紀錄?只有涉足前行,才能看到無限的風光勝景,一往無前,從此不再躑躅彷徨。停留的生活是枯燥,是單調,是乏味,是鬱悶,是悒惱,是墮落。走吧,永不停下,多少激情在升騰,多少力量在呼喚,多少風景在前頭!

昂首著,高歌著,奮進著,行走著,瀟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