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慈橋,豐惠古橋的縮影

小城處在水鄉紹興,境內河流密布,水道縱橫。如果說江南通體是浸潤著以流水為本質的溫潤,那么橋就是在柔靡之中散逸著隱沉的陽剛載體。

說起小城的橋,特別是古橋,則必言豐惠。豐惠,是小城的古縣城。這裡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橋的人文內涵也就特別豐富,幾乎每座橋都有它的一段歷史,一段佳話。人們把這座魅力四射的小鎮譽為畫裡古城,素有“浙東第一古鎮”之稱。

畫是定格的,而古城卻是靈動的。在古城豐惠,青山逶迤成曲線,房屋黛瓦飛檐,修竹與古木勾勒在房前屋後;在山巒虛隱的上空,有留白的藍天與雲彩;時而有飛鳥掠過,留下啾鳴聲串串;一座座古橋橫跨一條條街河,河水穿城而過,柔柔地淌著,古城便在畫裡飄逸、鮮活起來。

有著千年歷史的豐惠古鎮,可能因交通的不便,於不經意間保留了一些水鄉古鎮的舊情調。古鎮久藏山麓,自然不能與周莊、烏鎮等經過精心包裝的江南古鎮媲美。如果你偏就喜歡在尋常巷陌中發現那些滄桑古意,單單為那幾座古橋,也是值得去豐惠一趟的。

解讀豐惠的歷史與文化,古老的街河古橋是最好的視窗。在這條自西向東流經古城、長約二公里、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街河上,散落著古石橋十多座。“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這也許正是古城豐惠的寫照。

古橋,是活的文物瑰寶,記載著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古橋文化也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優秀的古橋具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可以說古橋的整體就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其優美的造型具有美學價值;其附屬配套設施,如橋欄、橋亭、橋聯、橋碑、橋頭建築等也是展示自然界的一部部文學作品。

據說在清代時,豐惠鎮曾有古橋50多座。現錄入紹興古橋遺產分類名錄中的也有近三十餘座。如有修建於東漢沾染孟嘗高潔雅氣堪稱元老的孟宅橋(原名還珠橋);有初成於宋橫放並列砌築的半圓拱橋等慈橋(原名九獅橋);還有蘊藏豐惠古鎮核心縱貫鎮中心的豐惠橋;有名為同一實為兩座的八字橋;還有建在明嘉靖年間的登仙橋、永寧橋、永豐橋、東門吊橋、大木橋、西門城橋、永慶橋、茶亭橋、南門閘橋、孔廟橋等等……這是橋的家園,江南古鎮豐沛的水分滋養了具有江南異質的橋。

豐惠古橋多型巧飾美,名稱更極富古韻詩情,令人感嘆其歷史文化積澱的深厚。在豐惠眾多古橋中,等慈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石橋,具有較高的科學與歷史價值。

等慈橋位於現上虞市豐惠鎮,跨街河。該橋原名九獅橋,元代等慈寺僧人化緣重建後改今名。嘉泰《會稽志》云:“等慈橋在(上虞)縣東一里。”以橋在等慈寺前得名。等慈橋系橫放並列砌築的半圓拱橋。此種砌築方法在古橋中少見。在紹興僅此一座。重建後為單孔石拱橋,全長26米,寬6.7米,拱高5米,橋拱跨徑9.9米,橋北、橋南橋坡各長10.8米和12.25米,各設26級和28級石階。橋側有“宋嘉定七年歲次甲戌二月初六日辛丑重修”刻石,宋嘉定七年即公元122024年。說明嘉定七年此橋曾作重修。現橋為元至正(1341)重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到今天,等慈橋已經沐浴了800多年的歷史風雨。經過河水多年的沖刷,石頭上已經泛起了一層青苔綠,斑駁的青色就像清晨的殘夢揮之不去。據當地老人講,抗日戰爭前,等慈橋上有九尊石獅用來“鎮橋”,但無情的炮火還是將它們永遠帶出了文明史。如今,橋上的獅子已經無跡可尋,只留下九獅橋的橋名,讓人可以想像當年九隻獅子佇立橋頭的氣勢。但是,九獅橋仍十分威武,其構造似乎與元朝初建時沒有發生改變,足見當時工匠的手藝高超。虹形的橋洞固若金湯,石與石洞的砌縫仍是十分緊密,橋身上布滿了層疊的木蓮,將九獅橋裝點得自然幽靜,充滿生機。遠遠望去如一道綠牆映襯著滾滾的城隍河水。由此可見,若是當初可以免降炮火摧殘,現在將是何等的壯觀。經歷無數風雨滄桑,由於年久失修,等慈橋出現石構風化、橋基下沉等現象。為此,上虞市文保部門和豐惠鎮政府等相關部門單位聯手,聘請專家對該橋進行會診後擬訂了可行的修繕方案,自2024年11月開始對該橋進行搶修,對古橋進行加固,使得這一滄桑的歷史古蹟得到完好保存。

等慈橋,僅是豐惠古城眾多古蹟的縮影。這一座座式樣各異、結構奇特、功能不一的古橋,聯結與延伸著古城,既珍藏著江南水鄉的柔與韻,又講述著古城豐惠的靈與毓,蘊含一種凝重的由時間創造的歷史美。

數百年過去了,千餘年過去了。但豐惠這座古城仍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游弋於暮景殘陽,游弋於人間風情,也游弋於靜溫永恆的遺址古蹟。

如果到了豐惠,你不去看看橋走走橋,那么你就沒有真正進入豐惠,讀懂豐惠。在未踏進豐惠這塊古老的土地前,或許在你心中會有一種遐想和描繪,但來到古城豐惠,相信,從歲月這張名片上,你一定會解讀出豐惠數百年,甚至更長的歷史。

行走在古城豐惠的古橋上或街河邊的阡道上,或許你就走進了豐惠歷代政績卓著的名人豐碑的長廊中,你就走進了中國古代造橋匠師用獨特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創作的不朽的畫廊中,你就走進了豐惠深厚的文化積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