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白洋淀廟會文化

我的故鄉在白洋淀,這個寒假的春節我在白洋淀度過的。我不僅體會到了濃濃的節日喜慶,更體會到了它的民俗文化。雖說白洋淀是北京的“近鄰”,但它們的許多民俗文化都不同呢!

春節,白洋淀處處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空氣中的那種燃燒過的鞭炮味久久不能散去,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他們都喜氣洋洋的,仿佛一年的辛苦都能被這種喜洋洋的氣氛化解掉似的。好多大人都拉著小孩去逛廟會,小孩都興高采烈地抱著玩具,握著冰糖葫蘆,穿著紅棉襖。一眼望去,滿眼的火紅,滿眼的喜慶。要知道,過年逛廟會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於是,我隨著人群去逛廟會。在廟會門口,人愈來愈多,真是人山人海。終於進了廟會,我慢慢地往前溜達,一邊走,一邊看著四周的景象,真是目不暇接,有舞獅的,有跑旱船的,還有踩高蹺的……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

看到這,我不禁有些奇怪。我問媽媽:“廟會是怎么由來的呢?”媽媽細心地給我解釋著:“廟會起源於遼代,從元末明初開始發展。後衰敗於抗日戰爭。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又陸續恢復發展了。所謂廟會,必然是有廟的,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它也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廟裡上香還願的人就很多,這樣就自然在廟的周邊形成了集市,這就是原來的廟會。咱們北京比較有名的廟會有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蟠桃宮廟會,凡是大的廟宇,基本都會形成廟會。原來的廟會主要內容是上香還願,但現在的人逛廟會的目的是上香的就少了很多,基本上都是來玩,買東西的。”“喔,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

我發現廟會的主要內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和遊樂項目,典型的小吃、商品、娛樂主要有冰糖葫蘆、烤串、風車、跑旱船、舞獅、踩高蹺、套圈、射擊等。我經過上網查資料知道,廟會在中國北方保留的較為完好,在南方則在1949年以後逐漸消逝。

這時,遠處傳來了敲鑼打鼓聲,我正奇怪,媽媽高興的說:“高蹺隊來了。”聽了我興奮不已。高蹺在北京可不常見。平時我只在電視上看過高蹺,從沒見過真的高蹺。這回我可要好好看看。高蹺隊緩緩走來,只見踩高蹺的人都高人一頭,顯得格外神氣。他們邊走邊耍地過來了。表演者的雙腳都站在大約一米高的兩根木棍上。都是傳統戲裝打扮,化了妝,穿的五彩繽紛的。有漂亮的女子,有英俊的小生,有《三國演義》,《西遊記》里的人物,還有濟公等有趣的藝術形象。他們或步履輕盈,或手舞足蹈。還有大劈叉、單腳跳等高難度動作。看著精彩的表演,我不禁鼓起掌來。

看著看著,我不禁有些奇怪,高蹺是怎么出現的呢?我把問題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有一種說法,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有一次出使鄰國,鄰國都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了起來,鄰國啼笑皆非。他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了一頓,使他們很狼狽。從此,踩高蹺的活動就流傳民間。不過還有一種,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是古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條長棍而發展起來的。”“喔,我明白了。”我回答道。

看完廟會後,我還對那高蹺戀戀不捨,流連忘返。

高蹺——這種廟會活動一向被白洋淀人所喜愛,是廟會裡的一項主要內容。希望它能給更多的人送去歡樂。這就是我們白洋淀的廟會風俗,從那以後,我一看到高蹺就會想到我的故鄉白洋淀,更會想起我與白洋淀的那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