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豬肉餃子”的溫情

始終這樣認為,一些事情形成了習慣,總有某種依賴感,亦或是一些人,一些事,甚或只是一種吃法,都是如此的,你可以不去想某個人,某些事,某頓飯,可是你卻很難繞開那樣一種習慣。

偶爾閒聊起美食的時候,竟然總是不自覺地腦子裡就蹦出了“白菜豬肉餃子”這道實在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一道“食物”來,之所以說她是食物,是因為我實在不好界定,說它是主食吧,它又可以連飯帶菜的佐餐一頓,說它是菜品吧,它又兼具了主食的功能,因此來說,我之所以把她當做美食看待,也許是因為在她的裡面夾帶了太多的個人情感的緣故吧

一直以來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好受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俗語嗎,就是一些民間百姓隨口而出的簡練而形象化的口頭語句,一直覺著她說的還是怪貼切的呢

其實細咂吧咂吧嘴,也說不出到底這個白菜豬肉的餃子到底有啥特別好的味道,只是明顯的喜愛著那種和面、切菜、活餡、擀皮、捏成型、倒入滾開的水裡面煮三開、端上桌子、就著熱乎氣、蘸著蒜泥和山西老陳醋、家人相視的笑盈盈的吃著的那種感覺,溫暖祥和又愜意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是國家計畫經濟的年代,依然記得那個時候所有的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每一個寒假和暑假我都喜歡帶著弟弟趕場似的去家裡住的街道委主任家裡,蓋上父母的印章,領回各種花花綠綠的票子,然後小心翼翼的把那些票子分成各個類別,以備之後一段時間父母為家裡置辦各種食材和生活用品,那個時候糧油米麵都是緊俏得要命的,吃餃子,那可是只有過春節才會有的,所以在我心裡吃白菜豬肉的餃子那是奢侈的一件事情,所以常常想她的味道,可也是不敢說出口的,因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雖然日子也清苦,但是比起一般的家庭也還好一點點的,所以,從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心疼我們這兩個正在長身子的孩子,就總是把家裡每月供應的僅有的大米和白面攢起來,存夠做一飯盒的米飯了,就給我蒸一盒米飯,讓我和弟弟飽餐一頓,至於白面呢,媽媽就是把平日燉白菜時留下的白菜心,細細的切碎然後放上一點瓜子油和一點的肉末,再活上給我們存下的白面,給我和弟弟包上一大盤餃子,等到煮熟了的餃子熱騰騰的端上飯桌時,爸媽總是藉故走開了,給他們吃他們也不吃,那時候好生奇怪,可是在難忍的饞蟲勾引下,總是迅雷不及掩耳的一掃而光。現在為了人父人母終也明白了箇中原因了,那時候我和弟弟傻傻的,竟然總以為爸媽是不喜歡吃那些東西的。其實一頓真正的白菜豬肉的餃子是大年三十才可以吃到的,因為那裡面肉和菜的比例明顯的有了很大的變化,北方有種習俗就是三十的晚上,半夜的那頓飯一定是要吃餃子的,白菜意味著“百財”所以借著諧音,期望第二年的風調雨順,順心順意

就這樣,白菜豬肉的餃子就徹底印在了我的記憶中,只因為那時候的餃子裡面有著太多的“憐愛”和“疼惜”的味道。慢慢的孩提的記憶都隨著歲月漸漸模糊起來了,一切都沒了從前的樣子,水不如兒時清澈,山也不如兒時豐潤,連小夥伴的友情都不似幼時那般純潔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是偶爾涉及才又會凜然的回覆到那一段段的場景中,就像慢鏡頭的一遍遍回放回放……,可是

唯有這豬肉餃子的記憶卻是漸濃漸密起來,不知道是舌頭味蕾的依戀還是心底對那一份兒時記憶的一種眷戀,時不時我們依然如故的,或是爸媽,或者是我和弟弟,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約好一起去爸媽家包頓餃子吃,當然而今的肉餡定是比從前多了許多,而再不用等到年三十的晚上才可以把白菜和豬肉的比例重新界定了。

因了這滿滿的愛,因了這滿滿的情,而今儘管嘴巴已經刁鑽了許多,可白菜豬肉的餃子卻似更鮮美過孩提時的那種味道了!這樣真的再好不過了,我心裡總是這樣說。

我是知道的,因為家,因為父母的愛給我們的豬肉白菜的餃子添加了更多的佐料,讓我們的一步步摘菜---剁陷---和面—餃子成型—餃子出鍋—家人圍坐一團,就著和諧,就著歡笑將我們的日子一步步的朝前走著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