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初二作文10篇

《格列佛遊記》作品熔現實與幻想於一爐,將兩者進行對比,用虛實的反差來完善諷刺的藝術效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初二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一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是一位偉大的戰士和超級諷刺大師。不置可否,《格列佛遊記》這本書同樣是一部優秀的諷刺小說。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英國現在的政府與社會現狀早就有了很大改觀,也就是說作者原來的寫作意圖已經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但這並不妨礙《格列佛遊記》在今天贏得的廣泛關注,新時期的讀者們又賦予了它新的,“……作品中那些幻想性描寫讓人著迷……人們把它看作兒童文學作品,認為它包含鼓勵兒童了解世界的外向化的價值取向……”(二十一世紀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我想,格列佛遊記的涵義還不止僅限於此,它其中也包含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格列佛一生的航海旅行,屢遇驚險,小人國里,先被小人們俘虜,後來又差點被刺瞎雙眼;大人國中被巨人威脅賣命的演出,幾乎命喪黃泉……格列佛遇到的危險不勝枚舉,然而,在每次開始新的航海時他都義無反顧,這就是他對航海的執著。我們不能說格列佛最後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但他的確獲得了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生命更有意義。這就使執著的結果,當你認定了自己的方向後,執著的追求吧,不要輕易放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冰心說過,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當然,無論任何事情僅僅有執著是不夠的。在這方面,我們就要承認格列佛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人,雖然青年時期的格列佛一直積極的尋找各種機會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零零散散地、東拼西湊地、他掌握了各種航海知識和技能,為自己的航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厚積方能勃發,這些積累讓他日後受益匪淺----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各種惡劣的條件。而對於我們哪?青年時期正是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的關鍵時刻,雖然說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但人一生中畢竟只有一個學習的最佳時機。“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我讀過這樣一首詩:曾經想穿過那段最無暇的時光/去實現所有繽紛的夢想/當回首那深深淺淺的腳印/不禁頓足扼腕/恨冬日太短/夏日不長/總想把那段沒走好的時光再走一遍/便知該如何珍惜每一抹霞光/每一縷黃昏/從此再也不管懵懂與疏狂。正當年少的我們,正處在“最無暇的時光”,好好的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知識,不致回首時再“頓足扼腕”,悔不當初。

第四次航海,格列佛被聘為船長。中途水手叛變,他被放逐到“慧馬國”。在那裡,他遇見了一種有智慧的馬,而且那裡的馬兒通人性,善良、仁愛、品格高尚。這是作者把自己對社會理想注入到了慧馬國,把最完美的人性灌注在慧馬身上。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像慧馬一樣完美無暇,但有的基本品格我們還是應該具備的。比如慧馬們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撒謊”,而我們這裡哪?如今在不少商場假冒偽劣產品肆意橫行,雖然有消協出來主持公道,但這種現象還是屢禁不止,我想只有那些生產者真正把誠實守信放在心上時,這種事情才不會再發生。我們這些青年更應該把誠實守信融進血液,銘刻於心。

格列佛遊記中的教育意義深刻而深遠,不一而足。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二

假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我翻開了《格列佛遊記》,剛開始以為那是一本類似於《魯濱遜漂流記》的記事小說,於是,我便連導讀都沒看,直接跳到第一章,只想著早點看完,完成任務。

可是,打開第一章,我就被那(日記大全)驚心動魄的箭射場面給嚇到了。心想:這個人被箭射到眼睛裡,那不是會死掉嗎?還拿來的“遊記”呢?越想越好奇,於是,我便帶著好奇心,看了下去。

“欽差大人帶著十一二、三位隨隨員,從我右小腿那裡走上來,一直走到我的臉前。”看到這裡,我簡直是一頭霧水:不是人嗎?怎么會從右小腿那裡走到臉上呢?不會把人壓死嗎?而且還用了“一直”這個詞語,給我的感覺好像是走了多久似的。一直看到後面才知道,原來作者是到了一個小人國,真是有趣啊!小說第一卷,作者是在這個小人國度過的,看完第一卷,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第二卷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到了一個國家,他跪下去吻了皇后的腳趾,後來又討好國王和王后。難道要生存就必須靠奉承他人嗎?不能靠自己嗎?我不禁冒出了這個想法。還有狡猾的葛蘭達克利赤,那個無聊的跟班,竟然把作者那么丟人的事情傳得滿皇宮皆是,並且大家以那件事為作者的笑柄而笑個不停,真是無聊。我認為:人人平等,當我們在嘲笑他人的時候,應該想想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俗話說“人無完人”,既然人不可能不犯錯,那么人也不應該那他人的小錯誤來開涮,稍微開個小玩笑是可行的,可是,連續幾天,而且鬧得滿皇宮人皆知就真的太可惡,太無聊了!

作者才剛回家不久,就又要遠航了,我打從心底佩服他的膽量!

第三卷中,作者通過描述飛到上的婦女來批判那個充滿淫慾的社會。作者後來有參觀了科學院,那裡的人是工作狂,失去了理性,那些救人的方法真是十分的稀奇,說的徹底一點,我認為他們是幻想家。總之,作者在第三卷里的旅程令我十分的震驚,但是同時也磨去了我的一點興趣。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裡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讀後感)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認為現在的社會充滿著自私,所謂的雷鋒精神真是少得可憐,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慧因國里的人們一樣,真實得、快樂得生活著,和人們可以敞開心扉說話!我是十分羨慕那種生活,當然,要生活在那樣的社會裡,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三

《格列佛遊記》講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多次出海遊歷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小人國的勾心鬥角,也有大人國的仁德善良;有巴爾尼巴的不可理喻,也有慧駰國的寧和理智……不論是愚腐歪邪還是和善仁智,都是作者斯威夫特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心中理想社會的縮影,雖然對於當時而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也無礙於我們感受書中的美與醜,學習之中的仁義良善,哀嘆之中的迂腐不堪。儘管書中諷刺的內容居多,但是之中也有值得我們理解和學習的美麗存在,依然可以警醒我們的人生,依然可以使我們受益匪淺。

就如大人國中的格列佛,在農夫眼中,格列佛是名副其實的搖錢樹;在那些“巨人”眼中,格列佛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型玩偶;但在農夫九歲的小女兒心裡,格列佛卻是相互交心的朋友。而格列佛也誠心感謝她,真心實意地與她相處。友善地與人相處,友情的樹苗就像被雨露滋養了一般,茁壯成長。朋友之間難免會遇到矛盾,但我們的心中只要記得“友善”二字,不論是驚濤駭浪還是風吹雨打,友情的桅桿始終屹立不倒,並且越來越堅固。友善,就像是一把鑰匙,讓原本獨行的你,打開冰冷的枷鎖,走出孤獨的牢籠,沐浴在和煦的的友情陽光之中。友善可以使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友誼長存。

雖然人與人可以友善地相處,但團體之間總有矛盾需要以法來治。就算有大人國中仁善的君主和樸實的人民,也不可能實現完全的“無為而治”。世上的矛盾不少,法治可以讓人心服口服,互相認可。法律就像一座圍牆,雖然我們被它約束,但我們也得到了它的保護。法治可以使團體之間互不衝突,和諧友好。

人人都嚮往人間神仙境,世外桃花源。而慧駰國仿佛就是一個世外桃源,那裡的生靈遠離塵囂,沒有俗世里的爾虞我詐、貪得無厭,無憂而無慮。其實,只要摒棄明爭暗鬥,停止名利追逐,就會回歸到內心的桃花源,平和恬靜、悠然自得,人與人之間就融洽起來,和諧相助,共就繁榮。和諧,不是偏安一隅的寂靜,而是平和溫悠的安寧。和諧使歲月靜好,是生活本味。和諧可以使生活安定閒樂,寧靜致遠。

由此可見,友善、法治、和諧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沒有孰輕孰重的權衡。因為這不僅是我們社會主義的核心,還是我們幸福的基石,每一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個都是我們社會進步的象徵,每一個都是我們社會進步的前景與方向。我們文明的社會,美滿的生活,皆是由擁有這些思想與觀念的人一點點搭建而來的,每一個觀念都密切相關,缺一不可,這一個個觀念都是社會未來的靈魂。

或許我們常常將這些責任與功德都歸屬到那些名揚四海、千古流芳的英雄豪傑身上,其實不然,身邊也有無私而默默貢獻的人群,有我們欣慰與感動的瞬間,他們就像蠟燭一般,用微弱的火光照亮和溫暖世間。一次次獻血,一次次捐款,一次次志願為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我們只是芸芸眾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員,力量薄弱得微不可察,但是我相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綿薄之力也可以迸發出驚人的光彩。所以,我們亦可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貢獻。不苛求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只需盡其所能、無憾於生。

讓我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骨髓,將社會主義進行到底!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四

本以為英國的歷史應該是輝煌燦爛的,這樣才能與風韻優美、美輪美奐的風景、時尚前衛的人們相匹配。可是不然,再璀璨的外表下也會隱藏一些不為人知的瑕疵,比如說一些目光敏銳的人,總能一眼看穿事情的幕後真相,除了大名鼎鼎的托爾斯泰,就連作家也是無情的披露者,相信這本小說能告訴我們一切。

這雖是一本小說,不過處處含沙射影般披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黑暗與政府的無能。格列佛到達的第一個國家是小人國,那兒的人們只有六英尺高,可就是在這樣一個縮微的國度里,君主卻野心勃勃,大臣也貪婪成性。黨派之爭竟然以鞋跟高低來劃分陣營,小人國里的國於國之間的紛爭再度體現了英國社會那些無聊的鬥爭:利里普特國王與不萊夫斯古國王之間的紛爭——雞蛋應從哪一邊打碎而引發的戰爭。簡直荒謬至極!斯威夫特諷刺手法真是淋漓盡致,我認為英國君王如果讀了他的這篇小說也不會有什麼悔改之意,因為本性難改的緣故。

到了大人國,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大人國的人都如普通人眼中的大樓一般高,這足夠讓人聞風喪膽了,可勇敢的主人公卻沒有絲毫膽怯之心,布羅伯丁奈格國王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當主人公激情澎湃地讚揚他的偉大祖國的時候,布羅伯丁奈格國王也洗耳恭聽,但免不了對英國政府的理政方式有所質疑。比如說英國用來侵略其他國家的武器——火藥與炸彈——被視為全人類的公敵。政府的支出與英國人的生產總值形成的強烈極差令人膛目結舌,這便是殖民主義產生的嚴重影響。在外擴展侵略面積,在內加緊人民搜刮——這便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狀況。我承認我讀完後感覺有些失望,也許這是美國跨局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原因,同時我想起在《英國歷史》中的罌粟事件:伊莉莎白女王的“海盜”計畫,在印度種植罌粟製成再銷往中國,導致後來的中英戰爭,這是中國從此“墮落”了。

這是一個怎樣的名族啊!

主人公告別了巨人國,來到飛島國,這個國家的陸地是一座可以飛行的島嶼,操縱的人是一個喜歡靜思默想國王,打交道的方式也異常古怪:在與人說話之前、做某件事之前讓一個人提醒將要做的事,他們稱提醒的認為“拍手”。他們視能夠正常對話的人們為粗俗鄙陋之人。這個飛島國也有許多空想家,他們鑽研一些不切實際的愚蠢的問題,這其實是英國內閣官員的愚昧的作風,這讓主人公不堪入目,離開了這令人悲哀的地方。

“慧駰”國就是有智慧的馬,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的、誠實的慧馬,而供馬驅使的“野胡”(一種人形動物)卻醜陋齷齪、貪婪淫蕩、殘酷好動。慧駰國的統治者認為英國人的做法為“野胡”,祖國收到這樣的侮辱,主人公懷著失望的心情回到了英國。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五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 遊記》的作者,英國傑出的諷刺小說家。

在小人國里,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光早餐就要6頭牛、40頭羊和其他食物以及相應的麵包,這還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貓和老鼠展開鬥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裡的人利用島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馬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仿佛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馬和野猢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列夫在一次海難中到達了小人國,小人國的人們在格列夫的眼中只是像一隻只螞蟻。小人國的國王擁有著侵略性,對於鄰國不斷的想要奴役對方,黨派之間也不斷的爭鬥,勢不兩立。小人國的等級制度也十分明顯,在文中也表現出了作者對下層人的同情。小人國可以說也是當初的英國,作者借著小人國反映了當初的英國,批判了當初的英國。

在大人國中,格列佛也成了大人國人們的玩偶,在大人國中格列佛對大人國的國王講述了當時的英國歷史,制度以及現狀,然而大人國的國王認為“英國的歷史只是一連串陰謀、造反、謀殺、屠戮革命和流放等的醜事的堆砌,是貪婪、派性、偽善、背信、殘暴、狂怒、瘋癲、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能產生的最壞的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我認為,您的絕大部分同胞,乃是大自然在地球表面創造的許多可憎的小爬蟲中害蟲最大的一類害蟲。”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飛島國發生的種種事情有時候令我覺得有些荒謬,特別是在拉加多的“設計家學院”中發生的事,簡直令我幾近崩潰,我實在沒法明白,那所學院裡的人究竟在幹些什麼。例如,造房子先從屋頂開始,再築地基;盲人能從觸覺分辨物體,可我卻無法想像盲人竟能靠感覺和嗅覺分辨顏色,在我看來那簡直是不可思議;還有人讓學生把擁有考題和答案的試卷吃下去,等消化完後,就能記住,這在我看來,實在是天方夜譚。這些事在我看來是極具有諷刺性的。

在慧馬國里與慧馬的生活是最令格列佛難忘的。他們的國家不會出現表示罪惡的字眼,像:欺騙、懷疑、狡猾等等之類的詞。所以他們的社會不會有欺騙、懷疑、狡猾、陷害、陰謀、賄賂……。同時作者也揭露了戰爭的本質、法律的虛偽和種種可恥的行為。慧馬國才是一個真正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地方。以至於當格列佛離開那裡時流下了悲傷的眼淚。

讀了這本書後,也讓我學會了很多,懂了很多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六

在暑假的這幾天裡,我讀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格列佛遊記》,這是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傑出的遊記體諷刺小說,這本書通過主人公格列佛的鏡頭來敘述他自己週遊四國的奇特經歷。雖然讀來很有趣味性,但仔細體會,其中還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作者那傑出的諷刺手法讓我讚嘆不已、感觸極深。

主人公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受過良好教育,為自己的祖國而自豪,愛為祖國打抱不平。並且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但他本質上其實一個平庸的人,而作者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其中他到小人國和大人國的歷程給我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格列佛對這兩個國家的態度形成了分外鮮明的對比。在小人國,國民是他身體的十二分之一。格列佛仗著自己身體優勢,神氣十足得意揚揚,每天都狠狠灌下一大堆食物,卻不知道這些食物夠那裡的國民吃幾個星期啊。小人們十分畏懼他,讓他吃飽喝足卻又暗中利用他和鄰國開戰。站在小人們中間,格列佛仿佛成了一座巨人山……然而在大人國里卻恰恰相反:大人國國民的身體是格列佛的12倍!他再也不敢得意了,在小人國里的那副神氣跑到了九霄雲外。低頭哈腰,在那裡是平常的事,因為只要有人把他拎起來輕輕一扔,那可就完蛋了!作者通過格列佛的歷險暗諷當時的英國社會的政治。顯然這是在說明,當時英國社會十分黑暗,作者以格列佛為例子,形象地寫出了像格列佛這樣的人對上級阿諛奉承、低眉順眼;對部下卻使權弄勢、趾高氣揚。在上級腳下他們點頭哈腰,活像一隻小寵物;可對待部下不屑一顧,以為自己成了巨人。這種人真應該遭到唾棄!

在《格列佛遊記》這本書里,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別樣的諷刺手法,其中既有暗諷也有進行直接的諷刺。作者斯威福特的獨特寫作風格,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讀過這本書,我感到十分充實!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七

《格列佛遊記》似乎有無窮的魔力,我一捧起它,就深深著迷了,就連晚上睡覺也惦記著它。這本書實在太精彩了。書中主要寫了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馬國經歷的種種有趣的事。想聽聽嗎,那就讓我給你講講吧!

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登上了一艘船出海航行,很不幸遇到了風暴,船上的人除了格列佛全部遇難。因為這一次九死一生的磨難,他來到了一個神秘國。當他發現自己被小人們綁起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置身於小人國,而自己就像一座大山。接著,他又穿越到了大人國。大人國的居民身材高大,他只有巨人們的一個拇指那么大。然後,格列佛又來到飛島國,那裡的人真是怪模怪樣的,一個個眼睛凸出來。真是嚇死人了!最後,他來到了神秘的慧馬國。慧馬國是一個不會說謊的國家,那也是我們嚮往的國家呀。

這本書在我面前展現了一個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讓我嘆為觀止;這本書也打開了通向心靈窗戶的門,使我受益匪淺。慧馬國這個故事諷刺那些不道德,不文明,欺騙別人的人。同時也要為自己做個提醒,不要像那些虛偽的人一樣。做人不能撒謊,要心靈美,要相互信任,要助人為樂。所以我覺得,同學們都應該向慧馬國的人學學,爭做“美德好少年”!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八

當我雙手合十讀著《格列佛遊記》的時候,我的心似乎也隨格列佛飄向那遙遠的印度洋……

《格列佛遊記》是由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寫的,這本小說用辛辣的諷刺與幽默,天馬行空的想像描寫了一個熱愛航海的外科醫生——格列佛。

格列佛,一位平凡的外科醫生,他遠渡重洋,周遊列國,有著不平凡而又離奇的經歷:在小人國,他成了力大無窮的巨人;在巨人國,他成了巨人們的玩物與搖錢樹;在飛島國,他是外來的客人;而在馬國,他又成了卑微的“野胡”格列佛。在這些神秘離奇的遊歷中,他也結識了不少好友:在小人國,他認識了團結友愛的小人們和小人國國王;在巨人國,他認識了熱愛和平的巨人國國王;在飛島國,他認識了善良的孟諾迪;在馬國,他認識了和藹的馬主人……格列佛的生活是充滿了冒險與挑戰,儘管命運對他很冷酷,可他還是挑起了命運的重擔,並坦然面對它們。

雖然我們的生活不像格列佛那樣充滿離奇,但我們依舊要堅強。就拿我自己經歷來說:在一次學校跑步比賽上,我開始一直衝在前面,可後來,我被絆倒,摔破了腿,鮮血直流。我努力地站起來,可是傷口太痛,眼看對手就要追上來了,我想起了格列佛。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忍住疼痛,堅持著繼續跑下去,最後雖然只得到第二名,但我依然很開心。

我們一定要向格列佛學習,學習他堅韌不拔、坦然面對一切的品質。陽光總在風雨後,生活,是如此多嬌!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九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人的一生離不開書,想要進步就要多看書讀書。

署假中,我看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格列佛遊記》。看到名字後,我覺得他只講遊記。

這本書是以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小人國”、“大人國”、“飛島”“ 巫人島”和“ 慧駰國”(“智馬國”)的虛構國度的離奇經歷。其中我喜歡小人國的片段:外科醫生格列佛隨航程途遇險,死裡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國),被小人捆住獻給國王。格列佛溫順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王和人民對他的好感,他也漸漸熟悉了 小人國的風俗習慣。在格列佛幫助下打敗了同樣是小人國的“不來夫斯古”,但是格列佛不願滅掉不來夫斯古帝國,使皇帝很不高興。這時,皇后寢宮失火,格列佛 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誰知卻讓皇后大為惱火。於是,小人國君臣沆瀣一氣準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出不來夫斯古帝國,後來平安回到 英國.

小人國這一章讓我感受到格列佛的堅持體現在他們遇險,他沒有放棄而是死裡逃生。如果是我會等死;我還感受他的機智,他懂得自大尿如河。

這本書是以格列佛遊記來辛辣的諷刺、批判了英國的內政與外交政策。每到一個國家,通過人物性格,旅途遭遇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陳腐和不可救藥的社會本質。

書到這就完了,沒想到他還借遊記來諷刺當時英國社會,高爾基說的果真沒錯,讀完感覺知識又上了一階梯。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與教育意義範文十

前兩天,我和媽媽一起閱讀了一本名為《格列佛遊記》的書,書中一個個離奇、荒誕而又滑稽的故事讓我們愛不釋手,我相信全世界的孩子都會非常喜歡它,沒有幾個孩子不知道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傳奇故事。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航海遇險,淪為小人國的俘虜,被當成“巨人山”,成為戰爭的工具;後來他又誤闖飛島國,聽到許多當地居民異想天開的發明,經歷了種種奇異的冒險。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例如我國古代的《徐霞客遊記》、英國的《魯賓遜漂流記》都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餘地展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人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