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初二周記600字

從心出發初二周記600字篇一

張潮曾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讀書應陪伴我們一生。

有一個學者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胸懷大志,為社會的發展,為祖國的崛起而讀書。而另一個學者則認為我們應憑自己的興趣而讀書,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自己的身心。兩位學者說的各有道理,但我更偏向於後者,感受讀書應由興趣出發,由心出發。

讀書是由心出發,不是一種盲目。有的人讀書只是因為父母的逼迫,無法掙脫牢籠,不情願之下而讀書。有的人則是為了功利心,為了以後的一張文憑,在那一顆動機不純的心之下而讀書。他們都不是因為喜歡讀書而讀書,沒有從心底里真正愛上讀書——這是一種盲目。

讀書要由心出發,是一種堅持。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他甚愛讀書。但他有缺陷,難以發言,說話含糊不清,更別說是讀書了,於是他每天嘴裡含著石子讀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地說話開始清晰,但他仍然堅持這樣的鍛鍊。最終他成了一名演說家。

讀書要由心出發,是一種喜歡。福州陳正之,同樣也喜歡讀書,但是他比德摩斯梯尼的問題更嚴重。他是反應遲鈍,即使一篇文字很短、內容很淺顯的文章,別人讀不了幾遍就可以背誦如流,而他卻往往要讀幾十遍甚至百十來遍才能結結巴巴地背下來。別人嘲笑他,他不予理會。後來,他終於成了一位造詣很高的博學之士。

王國維曾言道:讀書有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此為最後一種境界。若能達到此三種境界,人生也顯得清明透徹。讀書能使我們進步,亦能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停泊。

陽光傾灑,坐在用白色藤條編織而成的搖椅上,捧著一本書,端著一杯茶,看陌上煙花開遍,柳絲如煙,似水年華里,讀書,寫字,品茗,由心出發,何不愜意。

從心出發初二周記600字篇二

當今世界,已經處於高科技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向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退化,讓我們不得不高呼:教養哪兒去了?

教養哪兒去了?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當今社會,總有一些人坐在愛心座椅上而刻意忽略身邊人的那一頭白髮;總有一些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而自動過濾掉周圍人那憂怨的目光;總有一些人看到摔倒的老大爺卻快速離去,卻不顧惜那一條奄奄一息的生命……我們的教養在哪裡?難道我們被那些冰冷的機器同化了嗎?什麼時候開始,冷漠、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思想占據了我們的身心?

做個有教養的人吧!

做個有教養的人,要有愛心、知廉恥。在車上主動讓座給老人和孩子;看到紙屑要彎下腰,將它拾起並送到它該去的地方。做個有教養的人,要知廉恥。不以小偷小摸為炫耀的資本,要學會審視自己。

做個有教養的人,要知禮節,懂禮貌。中華民族是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大到待人接物,小到穿衣吃飯,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涵養。你是否因為在校的不順心,而回到家裡向父母發火?你是否因為別的同學的吃穿用度比自己好,而抱怨父母?有的話,請向父母說聲:“對不起”,不要讓他們傷心。學會尊重長輩,你要深知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做個有教養的人,要多閱讀,提高自己的內涵。教養是從內心出發的,不是可以偽裝的,它是渾然天成的。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行為舉止必定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的一舉一動必定牽動著周圍人的目光,這是模仿不來的。

做個有教養的人,不是刻意做作,而是從心出發。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是一個善良的人罵他的一舉一動一定是從心體現的。有教養的人並不是偽善的人,也不是做作的人。他們的教養要求自己要時刻保持優雅,要做到。

做個有教養的人吧!從心出發,做到不做作,不偽裝;做到有愛心,知廉恥;做到知禮節,懂禮貌。

教養哪兒去了?

教養從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