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的春節600字作文

春節的鐘聲響了,新年的腳步邁進我們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20xx我的春節600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尋根——新市古鎮

媽媽常對我說她的家鄉是一個沾滿了江南溫潤氣息的地方,在那裡,多少歲月都會被輕描淡寫,不管人事如何變遷,她永遠是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德清新市古鎮。

“人家兩岸柳陰邊,出得門來便入船。不是全無最佳處,何窗何戶不清妍。”——楊萬里《舟過德清》描述的便是新市古鎮之風貌。我打小每年跟著媽媽去外婆家住幾日,目睹了古鎮的點滴變化。

晨之趣,古橋聞香

“天街小雨潤如酥”,絕妙。本以為雨都如城市中那樣夾雜著些許水泥味,全沒有“酥”的輕快。但在這裡草香飄入了雨絲中,雨點落在幾百年前的古橋上,滲入幽靜的晨曦中。

這裡不僅有江南水鄉的意韻,隱藏著的無數美食,更是讓人流連忘返。清晨悠閒漫步古鎮,吃古橋邊百年老店“張一品”羊肉、飲黃酒!入秋吃羊肉,是新市人的“古套路”了,據說是南宋時候就留下的傳統。新市的羊肉早已遠近聞名,不少食客更是不遠萬里前來新市,就為了吃上正宗的新市羊肉。古橋邊聞香品肉,真乃一絕。

午之雅,茶館小憩

新市古鎮有巷72條,漫步在街徑小巷,不知不覺到了晌午,雨居然停了。冬日的暖陽如絲綿一般輕柔,和煦。“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新市古鎮核心區塊“西河口”邊沿著河有無數極具江南特色,古樸而典雅的小茶樓。

順著小鎮細窄的石路,慢悠悠地走在小巷裡。有安靜寫生畫畫的人,有調皮嬉戲的小孩。這裡的人們,日復一日,循環往復著他們的小鎮生活。

暮之情,燈籠月色

媽媽常描述她求學時摸黑回家的經歷,那時街邊沒有路燈,一到傍晚六點左右,街道基本空無一人。可如今,不僅大街上遊人嬉笑,臨河的店家學著古人挑起了一盞盞燈籠。雖不似別處的紅火,燈籠中微微泛著的黃光,碎碎地灑入小河裡,一點點消失在幽靜的水波中。

看著這畫面,我不禁想,以前感覺是春節出遊,今年卻分明是和媽媽一起回家的感覺,感受家鄉的日新月異,感受家鄉的溫暖親情……

我就這樣看著,感受著,享受著,實在不忍心驚動這樣的畫面,讓我不忍離開……

家和萬事興

在我們家,每到過年,爺爺都要貼上一張帶著“家和萬事興”字樣的年畫。

這不,今年也一樣,大門口的“福”字,都要選嵌著“家和萬事興”字樣的。我幫著爸爸貼好,爸爸就用右手指著,一字一頓,字正腔圓地念著——“家和萬事興!”

大年三十,大伯、二伯連同我們家,加上爺爺奶奶,一共十多口人,我們一起吃年夜飯。大人們相互敬酒,也敬我們小孩;我們小孩也相互學著敬,彼此說著祝福的話,可開心了!爸爸發現了我與果姐、凡姐分別讀國小、國中、高中,就連起來稱呼我們“小中高”,敬酒時是“一杯打盡”。其他人也都紛紛與我們三姐妹乾杯。爺爺笑得合不攏嘴,舉著杯敬大家,說:“來來來!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我們家和萬事興!乾杯!”

大年初二,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去臨平的五爺爺家拜年。在五爺爺家裡,我發現每扇窗戶上都貼著窗花,有的圖案旁邊也剪著“家和萬事興”的字樣。爺爺告訴我,這些都是五奶奶親手剪的。五奶奶見我喜歡,還送了我兩張呢!

到了酒店,那可就更熱鬧了。紹興的三爺爺、三奶奶帶著姑姑、姐姐們來了;桐鄉的姑婆、姑爺爺帶著伯伯、弟弟妹妹來了;上海的大奶奶帶著伯伯、姐姐來了。

兩大張桌子,三十多人。人我都認不全了,爸爸指著人讓我問好、拜年,我就一個接一個地說著“新年好!”

最開心的是飯吃到一半,五奶奶開始給我們小孩發紅包了。這下可好,大伯伯、大姑姑、二姑姑……都來發了。一下子,我就收了十來個大紅包。

我抱著紅包衝到爸爸面前,一顯擺,爸爸笑眯眯地對我說:“你們現在可真幸福!紅包都拿到手軟。”旁邊的大伯伯跟邊上的三爺爺說:“現在我們國家強大了,日子都好了。再過十五年,中國就是世界的老大!”說完,大伯伯摸摸我的頭,問我:“是不是,乖乖?”我聽著,笑了。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所有人在一起說說笑笑,聊聊趣事,在不知不覺間,飯吃好了,最重要的事情就來了——拍全家福。我們所有人帶著喜悅的表情,排著隊形站在相機前面。大伯伯說他喊一聲“家和萬事興”,大家一起喊“茄子”。

可是等大伯伯“家和萬事興”一喊出口,爸爸接了一句——國強萬家樂。

國寶“年味”

期盼中,寒假來了,春節就在眼前啦!在古代,春節就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那時候,人們從臘月開始忙到正月,慶祝新年的到來。現代的人們,在春節時貼福字、守歲、吃團圓飯、拜年,也過得熱鬧非凡,年味濃郁。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年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件國寶。

聽爸爸媽媽提及他們小時候的春節,“年味”和現在可不一樣。那“年味”的前世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媽媽和我講起了“年味”的前世故事:那是媽媽上國小的時候,臘月剛開始,外婆就做起了醬肉、醬鴨、醃雞、鹹魚,掛在陽台上、掛在視窗。那一串串的醬貨預示著春節快要到了。到了年三十,大家都聚到祖父祖母家,大人們忙著做各種菜,孩子們則在樓下的院子裡放起了鞭炮。晚上大家濟濟一堂,圍著圓桌吃起了團圓飯。那時的“年味”是臘月陽台里的醬貨,是年三十飯桌上的春卷,是大街上聲聲的爆竹,是電視機里歡樂的春晚,也是在長輩聲聲祝福中拿到紅包的滿足,更是對新年新衣的期盼……

聽著媽媽的講述,我的心裡滿是好奇,那時候的“年味”和現在可真的不一樣。當商場裡布置起了各種新年裝飾,小區里掛滿了紅燈籠,家門口貼上了“福”字,就預示著春節快要到了。雖然爆竹聲是聽不到了,但“年味”在今生變得高科技了:集五福、微信搶紅包……雖然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過年方式,但團圓卻始終是最重要的“年味”:外地工作的叔叔回家了,國外讀書的表姐回家了,平時忙忙碌碌的大人孩子全都聚到了一起。飯店裡圍著大圓桌的團圓飯,祝福中從長輩手中接過的紅包,還是依稀和媽媽小時候一樣。

“年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件國寶,從古至今代代相傳,在不變的團圓中,經歷著社會的變遷。“年味”不僅記錄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反映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華夏兒女都是國寶“年味”的守護人,守護傳承,守護團圓昌盛!

過年的凍米糕

媽媽說過年一定不能少了凍米糕,咬一口脆脆的,吃進嘴裡化了,香甜香甜的。我聽得口水要流下來了,迫不及待地拎上米、糖還有一袋神秘配料去做糕。

外婆家的小弄堂里有一個專門做凍米糕的老爺爺,他皮膚黝黑,臉上爬滿了皺紋,手也粗糙得很,看樣子很有經驗。每逢過年的時候,遠近的鄰居都來做糕,爆米的響聲此起彼伏,好像不停地在放炮。大人們要忙這忙那沒空候著,就把帶去的米按先後順序放在地上“排隊”。

我閒著沒事,蹲在牆角一直等著,看著。那個爆米的容器有個圓鼓鼓的肚子,米筒平穩地架在煤爐上,有點像炮彈安在炮架上。爐子裡噼噼啪啪地燒著炭火,爺爺熟練地搖著手柄,米筒呼啦啦地轉得飛快。爐子四周火星濺落,就像仙女撒落的煙花,看得我眼睛都花了。大概過了三四分鐘,爺爺叮囑我把耳朵捂起來,我才不怕哩。只聽“砰”的一聲巨響,米從揭了蓋子的筒里噴涌而出,一大團的熱浪撲面而來,熱氣煙霧讓人什麼也看不見了。就在這一眨眼的神奇工夫,一粒粒米在地上打了個滾,膨脹成了圓圓鼓鼓的小胖子。空氣里頓時瀰漫著爆米的焦香味,一種讓人忍不住聞了還想再聞的味道。

爺爺拿起一口鍋開始熬糖,爐子裡的火燒得正旺。一斤白糖化在水裡,攪著攪著漸漸變濃變稠,這饞人的糖水肯定比最能幹的蜜蜂釀的蜜還要甜。爺爺把滾燙的糖水倒入盛滿爆米的桶里,用一把大鏟子攪拌均勻。我趁機加了芝麻、花生、葡萄乾當佐料。

接下來的工序是把拌好的食材攤在一個一米長,半米寬的方形框中,壓得平平整整。黑的芝麻,紅的花生,綠的葡萄乾像寶石一般點綴在白色的珍珠上。我一邊偷偷地掰了一粒米塞進嘴裡,一邊拿起蒲扇給“米糖反應堆”散熱。等涼了,爺爺用刀把糕切小,我在旁邊幫忙,把一塊塊“小方磚”疊起來裝進袋子裡。我突然明白了這樣好吃的糕點為什麼得其名,這塊糕不只是用糖粘“凍”起來的米,它還有滋有味,特別適合在過年的時候吃。人們吃到的是豐收,是甜蜜,是希望。

爺爺笑著誇我學到了他的手藝,我心裡偷偷地樂著,手上提起兩袋米糕興奮地跑回家。全家一人一塊,咔吱咔吱吃得滿屋飄香。中國春節特有的年味就在老少皆宜的年貨里一年一年地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