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文化作文1500字範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春節風俗都會有些不一樣,來談談你的家鄉的風俗是怎樣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民俗文化作文,歡迎參閱!

春節民俗文化例文

自從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出自於祖先們春耕秋收的喜悅,是出自豐富的想像力,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春節是節日中人們最重視的節日之一。

一、 春節的來歷。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二、 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三、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我家,過春節時,全家人就要一起打掃衛生,據說是為了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貼春聯、貼福字、走親訪友、吃團圓飯等。這些都是與往年一樣要做的事,可也有一些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發簡訊拜年就是其中之一。你別看簡訊雖短,可它卻能充分表達對親友的祝福,把祝福在第一時間發給他們,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除了春節,中國還有許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既能使民族成員分享自己的文化認知,也能使大家分享情感。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吉祥的、淳樸的和歡樂的,具有很強的親合力,在節日中人們之間總有一種相互交融的濃厚情感發生,猶如黏合劑,把周圍的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看來,傳統節日在促進社會和諧,化解生活矛盾和衝突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明白了,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肩負著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春節民俗文化精選範文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那么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么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

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甦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制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寫了聯對,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為避邪祈福。

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情愛意。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著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鄉村里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為證: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春節民俗文化優秀作文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向我們徐徐走來了!這個春節對我

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春節。因為再過半年,國小升國中的畢業考試,這是我的人

生中一個轉折點。考完試,我便將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中生。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個春節更是載著我的歡樂,美好的願望以及那遠大的理想。

但是歲月的匆忙,讓童年在時間的年輪里消失。童年是七色的,是熱情的,可愛的。“童年的夢,七彩的夢;童年的歌,歡樂的歌;童年的腳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這首歌是否能讓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繽紛的歲月中,發生過許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樣的明亮。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許多事值得回憶……

往年的春節,過得也是豐富多彩,但在我認為今年的春節,我過得才真可謂是“五彩紛呈”,極為有意義。我不僅在活動中懂得了2個大道理,還了解了其中的奧妙,十分其樂融融:

春節的早上,我一骨碌從床上跳起來,抖擻抖擻精神,活動活動筋骨。然後高高興興去叫爸媽,給他們拜大年。平日裡極其喜歡賴床的爸爸見我起得這么早,竟然也不甘落後,從床上翻身便爬了起來了,媽媽和爺爺也陸續地起床了,我們慢慢地吃完了豐盛的早餐,洗完臉,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中午吃什麼好”呢!一想到吃,我就來勁了,忙向爸媽建議做這做那,爺爺與媽媽是我家的大廚,我們大伙兒商量了半天,媽媽說:“很久沒吃過餃子了,又有點饞了,還是包些餃子吃吧。而且,你們可別忘了,今天是大年初一喔!”媽媽這一主意剛一說出口,我們就連聲叫好,非常贊同。

我可不喜歡拖拖拉拉,“說做就做”。我們便開始分工進行了,爸爸做肉餡,媽媽揉面,我和姐姐燒水。起先,我們幹起來都十分有勁,可不到半個小時,肉餡弄好了,餃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燒開了。爺爺與媽媽便熟練地包起餃子來,我先是在一旁仔細地觀察,隨後也學著包起來,我好不容易包了六個,就略感勞累了。你還真別說,這包餃子的活兒也未必好學啊!,說到底,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媽媽見我愁眉苦臉的,意味深長地說:“難道我就天生會做嗎,如果不吃點苦,付出點汗水和心血,加上努力去學,又怎么能學得好,做的美觀呢……”我聽了慚愧極了,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恨不得找到個地洞鑽下去。為了使得我做的水餃不再飽受嘲笑,我便認真鑽研、總結,吸取上次的教訓。一切都研究好,準備就緒後。我又一次重新“揚起風帆,一步一個腳印”,認認真真地包了起來,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包的水餃會露餡。果不其然,短短的5分鐘後便有了成效,這下不僅做得比上一次更快了一些,還美觀多了!比起上次包的,真是“天壤之別”這就使我明白了第一個道理:“學什麼都應該刻苦,只有這樣,才可以學得精;如果毛毛糙糙,粗心大意,一點也不踏踏實實,不但學不透徹,而且還會“事倍功半”呀!

過了大概二十多分鐘,揉的麵皮已經全部包成了餃子,我負責燒的水也已經在鍋里“翻江倒海”了。爺爺嫻熟地將餃子放進鍋里,煮了起來,在中途他還不斷地加些佐料,使餃子更加美味可口、鮮香至極。約摸過了十多分鐘吧,爺爺便把餃子撈起來,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還放了少些湯。而愛調皮淘氣的我則將自己包的餃子放在一碗裡,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美滋滋的。在這兒我又想起了一句詩:是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如這首詩一樣,如果不親自去實踐,從中發現,又怎么能了解其中的辛苦。理所當然,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也就不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更是品嘗不到成功的喜悅。

童年的時光是五彩繽紛的,就像海邊漂亮的貝殼;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就像整天嘻鬧的浪娃娃;童年是純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童年的時光更是令人回味無窮的,就像一枚香脆的開心果。當哆啦A夢乘著時光機離我們遠去,當櫻桃小丸子向我們揮手道別,當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笑著說聲“再見”,當湯姆和傑利不在眼前出現,或許我們的童年即將消失,如同這些卡通人物般一去不復返。“歡樂春節,美好童年”,讓我們珍惜現在這僅有的時間,過好童年最後一個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