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節習俗的五年級作文

春節就要到來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春節習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寫春節習俗的五年級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內容最豐富的的傳統節日,普天同慶;春節又稱“過年”,最早的含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收穫並祝福來年有個好收成;節日的形成,源遠流長。古代春節,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歲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節為新年在漢武帝初元年。

過年之前,我們要“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霉運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除夕守歲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在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歲,象徵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趕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春節民俗便是我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了。

春節的習俗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傳統文化有刺繡,觀燈,武術和剪紙。

其中傳統節日中的第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 ”,從這天起,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了,熱鬧起來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大街上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到了大年三十,人們貼著春聯,鬥神,對聯,還在門上把福字倒著貼,表示福到的意思。出門在外的人都回來了,晚上除夕夜家人們聚在一起,高興的吃團圓飯,邊吃邊看新年晚會,當然飯桌上不可缺少的是餃子。大家在一起還要熬夜,叫守歲。當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時,人們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的放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空中燃放的煙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把漆黑的夜晚點亮的像晴天一樣,希望他把我們的願望實現。

第二天大年初一,人們互相拜年,小朋友們最喜歡壓歲錢。初二,正月十五吃,預示著春節即將過完。

有趣的春節習俗

在星光閃爍的陪襯下,在禮花紛飛的照耀下,我溫馨的小家裡,一家三口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熱氣騰騰的餃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大家可能要問了,吃餃子平平常常,你們這么認真、這么高興幹嘛?(*^__^*) 嘻嘻,不知道吧,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對20xx年的一個告別,對明年的一個迎接。而且,今晚的餃子中還有六個放著銀光閃閃的鋼鏰兒,人們稱它為“福餃”,誰吃到誰有福喔!所以,這頓飯人人都吃得格外小心,用筷子夾一個餃子,慢慢地放進嘴裡,心裡默默祈禱著上天保佑,我是一個幸福孩子,一定能吃到“福餃”。

勤勞的女主人招呼大家吃飯了,貪吃的男主人不等女主人端來餃子,就已經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準備第一個將好吃的餃子“下肚”,孩子呢,是個小“醋”迷,早已在自己面前的小碗裡倒上了醋,他們都在等待這一神聖的時刻,等待女主人把餃子端來。“喵嗚,喵嗚”,餃子端上來後,男主人一陣狼吞虎咽,不過一、二分鐘就已經吃了五個餃子,他想多吃一些,這樣,有“福”的幾率就會增長好多。不一會兒,只聽見“嘎嘣”“嘎嘣”的聲音響起,果然不出所料,一個閃亮的鋼鏰“脫口而出”,女主人和孩子看到第一個“福餃”落入別人嘴裡,自然不甘示弱,發誓第二個被自己吃到。只見女主人細嚼慢咽,吃每個餃子都很細心“揣摩”好一會兒才下肚;孩子想了個主意,她把自己碗裡的餃子都用筷子扎一遍,先看有沒有錢再吃。瞧這一家三口,個個都是“財迷”!

最後,男主人吃到了四個“福餃”,女主人和孩子各吃到了一個“福餃”,好吃懶做的男主人總結道:“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

年夜飯吃“福餃”好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