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節文化習俗的高中作文800字

描寫春節文化習俗的高中作文800字篇一

春節到了,大家都回家過年了,我們坐時光機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為什麼過年不叫“過日”或是“過喜”?也許,大家頭上都滿頭問號。

這也是由一個故事引起的,不,應該說是一個傳說。從前,天庭有一隻怪物,有鹿角、蝦須、鷹爪、蛇身、魚鰭,這隻怪物到處興風作怪,吃人、吃獸,人見人怕,獸見獸躲,天庭把它鎖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來,神仙們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獸,誰見了它就倒。終於有一天,人們發明了煙花,紅對聯,紅紙。除夕之夜,人們放著煙花點著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紅家具,紅對聯。這時,“年”來了。可是,紅色刺的它睜不開眼睛,火把烤著了它的尾巴,對聯搞的它滿身都是,人們見它怕紅色,使用紅家具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點菸花,搞的它頭咬尾巴轉圈。年氣憤的回到了天庭,人們就叫這一天過年,有時也叫春節。

春節大家都會包餃子,吃年飯,有時,一些較有錢的人家裡,還會回老家。

我現在在湖南過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戲的人來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賣對聯,對聯也是象徵幸福美好。春節大家都去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也會去包餃子。

東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上了首,晚輩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飯後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最後全家吃餃子,百十個餃子中,只有一個餃子有硬幣,吃到的諸事順遂。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家裡小狗過生日;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財神;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年初七,吃麵條;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準備鬧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燈火;年初十六,回歸清淡;年初十七,春節落幕。

我們湖南人,先是去先輩墳上祭祖。除夕,一定會吃雞魚肉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公雞,燉到後,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到後,上面撒滿紅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魚千萬千萬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是紅紅火火了,初一早上吃點東西後,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描寫春節文化習俗的高中作文800字篇二

“平為福,居之安”——援引自《莊子·盜拓》《孟子》——題記

“過年嘍!”妹妹喊著。

然後便是那尋常看似卻又令人依然訝喜的紅色——滿眼:

“紅衣紅襖跳紅鞋,紅福紅燈笑滿街。紅香鬢邊桃映雪,紅竹鬧天唱春節。”

“砰”的一聲,舊歲就在漫空的喜慶里笑跑了。雞豚狗彘的精裝版也齊齊地候在了桌邊。臘八的粥三十的餃子再加上暖到人心裡的屠蘇酒,一張張漲得通紅通紅的臉龐就燦如春花,斜開窗前。

大年初一就這樣走近。

——“千門萬戶瞳瞳日,早把新桃換舊符。”

圍爐守了一夜的我最愛的便是初一早上貼春聯

奶奶磨了墨,爺爺遞了筆,父親手一揮,便是一年的新氣象。

“好呀,好一個‘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我依稀記得那是中堂的聯。

姐姐蹦蹦跳跳地接過了這樣一副,小鳥似得飛到廳里,高高得貼了起來。我和妹妹隨後趕到,笑著與姐姐們擠著推搡著,趕著在冰花綻雪的窗子上補一對兒年畫。

……

回憶到這兒,不禁莞爾——現在,我仍舊最是中意春聯。

喜歡灑金紅紙隱描的幾尾龍鯉,喜歡粗毫濃墨重染的一番飄逸蒼勁,喜歡年油膩的氣息逗得人嘻嘻哈哈——然後搖身一變,躍上門楣,平添一對兒靈氣。

客廳里可以貼個“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那么一點貪讒的期待,像極了偷吃灶糖粘住牙的孩子狡黠的眼神;陽台上可以貼個“朝陽樂天鶯飛早,春風喜雨草長遲”;若是家傍青山一座,不妨挑了唐人的句子寫上——“雲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領略春”;廚房裡找一個長對兒吧:“紫氣東衍乾坤朗,笑迎人間煙火更盛;綠意北行江山明,喜盼天上雨露益澤”。門廊里鼓鼓勁兒——“平地生青雲,徒手拔紫電”;大門外福字兩旁再翻翻新意,——歌一歌太平盛世,念一念華夏文明,橫批點睛一筆,這春聯組曲也便大功告成了。

這么有趣的文化形式,究竟是哪個聰明人的奇想呢?

實在無從知曉第一副春聯寫的究竟是什麼了,不過那時好象還不甚興用紅紙。最早的春聯叫桃符,顯然,桃木製的——驅鬼。還有一個相關的傳說。後來到了蔡倫的年代吧,人們才紛紛換上題滿祝福的喜慶朱紅——寥寥數語,寫盡了多少祝福與期待!

描寫春節文化習俗的高中作文800字篇三

花紅桃艷,金桔滿盤,喜氣洋洋華夏兒女策馬赴鼠年,春節年年過,今年過節又不一般。俗話說“俗隨時變”,春節習俗傳承、演變到今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許多變化,回望過去,每個時代都各有風格:

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

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

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旅遊過大年。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眾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

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例如,把公曆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傳統的曆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於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曆年取代春節。

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衝擊。物質享受為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於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

第四,如今,平時工作日的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使得過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的休息、娛樂時間。城鎮人民溫飽基本解決,也不再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走親戚,而是精神壓力尋求解放,想著可以哪裡去玩,玩什麼,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