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究竟去哪兒了作文

隨著鼠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臨近,橫峰大街小巷到處年貨充足,一派喧鬧景象。人到中年的我,似乎已找不出以往對“過年”的期盼,隱隱的,倒覺得有一些淡漠和憂慮,再過十天,又要“過年”了,心裡意味著自己又“老”了一歲。如今的我,幾乎每天都習慣在家中的電腦桌前敲打一些自己的心語,忽然間特別懷念小時候“過年”的味道,那是從自己心眼裡早就產生對過年的期盼與興奮。小時候由於家裡生活水平受到限制,那時候的過年,意味著自己會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花,“有吃有穿有壓歲錢”等這幾樣東西,對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在故鄉楓株湖畔小山村出生的我來說,是絕對的誘惑,因而對過年是一種骨子眼裡的喜愛和期盼。

為我們所知,作為六十年代末期在楓株湖畔那個小山村出生的我,經歷了困難的童年和少年以及發憤圖強學習的青年時代,留在我記憶最深處的便是楓株湖畔的那個寧靜而安詳的村莊和那永遠香氣四溢的農家小院以及老家濃濃的年味……眾所周知,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有更多的人過年選擇理性回歸傳統,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又重拾那些喜聞樂見的傳統年俗。可曾幾何時,我們關於“年”的傳統文化漸漸被淡化了,逐步被購物、旅遊、玩樂等新習俗所替代。記得父母雙親在世的時候,我幾乎每年都會帶著妻兒一起回老家跟著父母親一起過年。記得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嫂照例按照老母親的吩咐與老規矩準備了幾道菜譜:第一道菜是:“杏子罐頭”,意即“幸福”;第二道菜是:“燒了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第三道菜是:“蒸了年糕”,要孩子們節節高;第四道菜是:“冒著熱氣的粽子”,等於“爭氣、有掙”;第五道菜是:“青綠的生菜葉子”,要的是“生財、生才”;第六道菜是:“大棗饅頭”,早生貴子,孫子都大學了,老人或許在盼著重孫輩的人吧;當然少不了餃子,圓圓滿滿的餃子,中國人無法割捨的餃子,那裡包著一切,含著所有。兒子以前是不太吃或很少吃這些東西,那幾年他按照奶奶的話,逐樣都吃了且表情非常自然,有點享受和品位的意思,其實他也在思考,在比較,在體會。我倒覺得很高興,我知道我的言傳身教已經影響到了兒子,我明白他自己學習的知識和修養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如今在這個網路時代,一個年輕人還可以除了在網上遊走虛擬世界外,在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接點地氣,在親情和恩愛中回歸一些人的本性,未必是壞事,不失一件大好事。人不能什麼都要丟掉,數典忘祖是一種罪惡。

如今的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過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年,幾乎都是在盼望中迎來,在歡樂中過著,在留戀中度過。拜了年,父母給上十塊錢,馬上覺得自己瞬間成了有錢者,腰間很充實,那錢便真的就是自己的壓歲錢與壓腰錢。爺爺奶奶等長輩再給點小錢,一下子也覺得錦上添花了,快樂再上一層樓。大年初一,一大早才可以換上新衣服,一下子感到自己是最帥氣的人,“精、氣、神”像火苗子一樣往上躥,儘管料子是粗布,儘管款式沒有新潮,只要新穎。

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跟著父母親一起過年,自己總會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出去玩耍,買一堆的鞭炮回來放,閃閃爍爍,火樹銀花,好像過年總有放不完的鞭炮,吃不完的糖果。春晚也是一家人守在一起看電視,看小品,歡樂不盡,作業考試等不愉快的事情也全都拋到了腦後;後來的過年,自己仿佛被命令要長大,反應遲鈍地走在時光機裡面,一不小心還要被機器扇個巴掌。不再有人陪著我一起放炮竹,春晚也不再有人陪著看,看完幾個小品自己也就該睡覺了。我是反對放那些山一樣的鞭炮的,噪雜、污染。但我從不拒絕適當燃放一點,圖的就是那份喜氣,那份念想。不用驅除邪氣,但願可以在炸響中清醒一下,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忘記什麼,告訴自己和他人,我們是在過年,過人的年,人的年是要有人情味的,是要有人間溫暖的,年味里就有。今年春節期間,城裡煙花爆竹禁放,多了一份寧靜和空氣清新,爆竹禁放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滿足人們尋年味的期待。很多人在城裡過年,總會趁著休假日帶家人逛逛,習慣於在城裡找找年味,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眼界的提升,每年對於春節民俗的消費,也會有更多的期待,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有一個引導,並開發出更多有新意的尋找年味的新去處。

現在的孩子都是國際化視野了,什麼聖誕節、情人節,時髦的光棍節,他們都很喜歡,而以前最隆重的春節就顯得“年味”變淡了。 如今鄰裡間過門串門少了。在城裡生活了足足二十年的我,如今明顯地感覺到,都市裡甚至是郊區,“年味”淡了很多。對於年味變淡的感受頗深。小時候過年,雖然吃得遠不如現在,但鄰居們過年期間都會串門拜年,孩子們可以串門到別人家吃好吃的,現在,串門拜年甚至在親屬間都少了許多。網際網路時代交給我們一個如此方便快捷的時代,我們的手機,我們的電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我們享受這一切,心安理得。沒有人會抱怨網際網路太快,人們只會抱怨網速有點慢,看視頻更是有點卡。過年的電話,原創簡訊也越來越少,一堆又一堆的群發簡訊,群發微信信息等等祝福的語言充滿了整個界面,似乎總有那么多人在牽掛著你,也似乎被許多的朋友關心著。我們看似越來越近,其實是越來越遠了,我們不再寫信道思念,不再電話里絮叨身旁事,許多的話沒有再說出口,許多的故事不再告訴彼此。如今交集越來越少,值得共享的人卻好像越來越多。年夜飯下館子,沒了一家人忙活的快樂。

眾所周知,時代在變,生活水平隨著提高了,“年味”也在變。如今,簡訊、電話、、微博、微信等新方式拜年,不用自己再上門拜年;以前只有春節晚會可以看,現在電腦、網際網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中意的電視節目進行欣賞;以前,過年才能吃好的,現在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大都可以到飯館裡面吃年夜飯。這些變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年輕的孩子來說,年味里包含的傳統文化和親情維繫不能丟失。下館子吃年夜飯很方便,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忙活一餐年夜飯的辛勞和快樂也就無法體驗了。家長們要從自己做起,春節帶著孩子去看長輩,和孩子一起重拾老年俗,將美好的傳統延續下去。除此之外,別讓“搶紅包”淹沒傳統年味。去年2月2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春節前後,全國共有一億多人參與紅包遊戲。其中,90後的年輕人占到了50%以上,成為發紅包主力。有的微信群玩紅包接龍,“你方發罷我登場”,不分晝夜搶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飯、開車等紅燈時都有人緊盯著螢幕,生怕錯過了紅包。不少網友驚呼,搶紅包正在毀掉春節,並感慨:無論多么搶眼的“紅包”,也難以換來親人溫馨的笑臉。趁著春節七天長假,請朋友們自覺放下手機,給父母與妻兒一個微笑和擁抱,重新唱響親情的春節主題歌。

有句話說得很經典,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是無情的,它去了自己該去的地方。“年味”都去哪兒了?“年味”去哪不取決於時間,而取決於時代,取決於時代中的人;“年味”可以走去,也可以回來。“年味”可以淡,也可以更濃;一切就在過年的人。“年味”都去哪兒了?不要再問了,其實“年味”是一種心,也是一種是情,濃濃的“年味”是人間煙火熏出來的。但願我們即將迎來的鼠年春節的“年味”過得更加濃郁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