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過年作文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下面小編收集了有關溫州過年作文,供大家參考。

篇一:溫州過年作文

我的家鄉在溫州,哪裡雖無杭州的繁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家鄉的春節,更是農村里、小鎮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市區里雖然也過年,卻沒有我們農村、小鎮上過年熱鬧。一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在門外掛上大燈籠,貼上春聯和倒福。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一到了過年,家裡的菜便豐盛起來,什麼山珍海味,什麼雞鴨魚肉,桌子上都有。春節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在春節那天,鞭炮聲更是源源不絕,許多人都拿著椅子,坐在院子裡,觀看大家放的煙花,看誰家的最漂亮。過年時是我們小孩的天堂,男孩子們買買鞭炮、放放鞭炮;女孩子們跟著媽媽出去逛逛商店、買買衣服。大家還可以穿新衣服、新褲子和新鞋子,穿的亮麗一點好去拜年。許多小孩子都特別喜歡拜年,因為可以拿紅包。在老家,過年時會有很多叔叔阿姨結婚,因為平時在家裡的親人很少,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在本地打工的也有,卻少之又少。所以他們總是等到春節,等親人們都回來以後,在結婚。不過這樣也好,這樣就又可以吃山珍海味了。

在老家,老人們最喜歡過春節了,因為過年時就能見著在外打工的兒女和在外上學的孫子孫女。每次分別時,老人們總說:“你們回來就熱鬧幾天,你們出去後又清淨了,就又剩下我們兩個人了。”我的祖母就經常這么說,她總是讓我出去後聽父母的話。我每次要出來時,總是要哭一回,我捨不得祖父祖母,祖父祖母那么大的年紀了,身體又不是很好,真怕祖父祖母單獨在家會出什麼危險。

每當正月初五,我們老家都會有一隊化了妝的人經過每個村莊、小鎮。有的人舞著獅子;有的人舞著龍;有的人耍著兵器;還有的人提著燈籠,十分壯觀。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篇二:溫州過年作文

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肉、炊松糕等等。在這濃濃年味里。這些習俗有的已經消失,有的發生了改變,還有一些至今在民間流傳。

說到冬至吃湯圓,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豬肉或芝麻。麻糍則是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吃起來毫不黏牙,麻糍為冬至的點心,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祖母醃好晾曬製成的醬油肉。過去,我們習慣在大約是農曆十一月份開始,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己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裡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

大家新年都有吃酒吧?好幾桌認識的,不認識的親戚,碰見一個人就嘴甜的說一句:“新年好!祝您這一年財運滾滾!”壓歲錢自然不少。菜上桌了,第一盆菜,自然是年糕,這無疑象徵著年年高升的意思,大人們只圖這吉利。

“祭灶”這詞兒聽著耳生,聽祖父說以前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今年春節我又學到了一個詞叫“分歲酒”。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柑桔、鯉魚、豆腐等,而且每碗都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過了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年也算過完了。

今朝不同往日,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過年的方式也變了,有的家庭選擇外出旅遊,部分人對過年也越來越淡漠,索性就呆在家裡,他們對過年的熱情還不及某些西方節日。對此,我認為春節是任何節日都代表不了的,春節以及中國的別的節日都是中國歷史長久遺留下來的結晶,我們應該去尊重這些節日,因為這是我們中國的節日,有什麼道理,我們去過外國的節日而自家定下的節日卻置之不理呢?

篇三:溫州過年作文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過年的方法、風俗都不一樣,我們溫州過年也有一些特別的風俗。

風俗一:“嗒—嗒—嗒—”在菜市場門口的一個小攤子裡發出了陣陣聲響,攤子邊上石臼中有一團白白的軟軟的東西正在被一個老年人拿著錘子敲打著,邊上桌子上還有許多花紋的印版,有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也有元寶狀的。他們把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再用印版做出不同的花紋。最大的元寶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我看著那白花花的年糕直流口水。

風俗二:一陣肉香撲鼻而來,我在祖母家陽台上的一角發現了醬油肉和鰻魚鯗。那陣陣香味讓我覺得這兩種美食肯定很美味,在鍋里蒸了後味道更濃了。我們溫州人習慣在農曆十一月份開始曬醬油肉。喜歡自己在家中自己做的人一般先放在將有中浸泡,然後曬乾後食用,別有風味。鰻魚是我們溫州特產,溫州人一般會去菜市場會挑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刨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魚鯗,鰻魚鯗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風俗三:新年的第一天全城都在休息,但是晚輩向家中的長輩要叩拜行禮。拜年的時間一般都在初二到初十或至十五。到親戚家拜年時要帶上禮品。我聽爸爸說過在50年以前禮品都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子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草紙上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

過年溫州也是照樣熱鬧,雖然風俗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禮節,都很有趣。我覺得過年那種喜氣是一般節日體會不到的那種高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