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有感3篇

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

我利用寒假在家欣賞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教育片,令我深深的震撼到了。一幫壞事做盡的學生能在音樂的薰陶下,漸漸轉移了愛搗蛋的癖好,跟老師在一個個日日夜夜學習合唱。雖然期間他們有不少的摩擦,但音樂的美妙讓他們的矛盾從大化小,從小化無,並一起融入在一陣陣天籟之音中。我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衝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看。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

固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教育上的思考: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老師或是家長們同樣也為他們的調皮搗蛋而煩惱,學生也會為家長的不理解而委屈。這一切與影片相比,顯得多么渺小。在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的觀點或是想法得不到父母的贊同甚至會被看低了,覺得我們小孩能想出的大都是幼稚的。他們在討論什麼家庭事務也會把我們支開,覺得我們是沒什麼發言權或是決定權。這是讓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作為小孩,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別總是用你爸媽“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或是“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類似的話來搪塞我們的想法,你們是經驗豐富,但不一定這些經驗都是精華呀!是時候吸收些新經驗了。這樣的話,我們有了發言權,減少了得抑鬱症的可能性,能將出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另外也可以減少家長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同時,我想,作為孩子也需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為他們想想,不管他們對你什麼態度,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而對於學校更應該以德育人,暴力是靠不住,也是得不到法律的允許的。所以,現在我看到很多青少年矯正中心,我一點也不相信他們的教育能力。這點是不能跟片中的情況相比的,因為這件學校原本也是不可靠的,是因為有了為特別的老師才讓這教育沒那沒么坑爹。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我相信不只是我們學生受到很大的啟發,對從事教育工作人員或是成千上萬家長們,會以加倍的愛給你們的學生、孩子,更會藝術化地教育好他們,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有感2

夏日炎炎,人民電影院裡涼爽宜人,同樣是教師,感受著半個世紀以前一位有良知的教師的心田。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通過一條幽長而寧靜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坐落著這樣一個充滿暴力,恐怖,嚴厲制度的少年管制學校。這裡住著一群不學無術,冷漠,野蠻無知的孩子。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刻板的校長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罰”的準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原任班主任束手無策,無奈調職,然而一個人公認為一事無成的馬修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

影片從頑皮的孩子那一莊一勰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修的“善良、寬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被劇情所牽動的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一些心理學知識……對李基度和丹東這樣攻擊性強的孩子。馬修並沒把他們交給校長體罰。他派李基度來照料因他而致傷的老麥。讓他自己體驗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衝動行為的後果。“他是一個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樣害羞,他已經知道他錯了。”老麥以這樣慈愛和寬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當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錯的孩子那樣看著遠去的老麥時,驚恐問馬修:“他會死嗎?”馬修撫摩著他的頭“不!醫生會救他的,”用這樣寬容的語氣消除他內心的不安。至於如丹東那樣冥頑不化的少年,馬修也極力挽回。當丹東受罰時,馬修曾這樣試圖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與攻擊性行為相反,對幼小就缺少依戀而產生抑鬱,甚至略顯自避的皮比諾而言,馬修則是像父親一樣去關愛他。他從不談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卻出乎意料地被選為合唱團副團長。讓他逐步感受到集體活動的快樂,和愛心的力量,從而使皮比諾擺脫了不幸的陰影。

這是生活告訴我們的,這樣的工讀學校寄宿學校到處都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到處都是,但是這樣的學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對問題學生天生厭惡的老師。所以我們會感動,我們會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動,因為他給了一個現實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動,讓我們在現實中失落的心靈在觀賞影片時得以撫慰。關於師生關係的電影歷來讓人感動,不論是《心靈捕手》、《死亡詩社》、《生命因你而動聽》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搖滾校園》也能讓人為之動情。但法國電影就是如此與美國電影不同,他的煽情總是在平淡中積蓄,在最未處讓一切升華,在落幕後尚能令人氣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確能做到這一點。

放牛班的春天有感3

很慶幸在為人師十一年後能看到這部經典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真有些愛不釋手,看了又看,終於將片中那些可愛的人兒深深的烙入心底,尤其是那個被孩子們稱為“雞蛋頭”的馬修老師。

從教這些年來遇到的問題孩子不少,他們製造的麻煩時常讓我怒從中來,卻又感力不從心。可“池塘之底”中的這些孩子似乎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惡劣:吸菸,偷錢,敲詐勒索,搞惡作劇,搶老師的包,給老師起綽號,污衊老師,甚至殺人放火,及竟能事。而這一切都被那位執著而慈愛的馬修老師漸漸改變了。有一種精神隨著劇情的進展被放得越來越大,雖然它並非充滿新意,也時常被我們提起,可真正能時時做到那真是太難太難,那便是——寬容。

當馬修老師初進課堂時,看到孩子們給“人體骨骼”點燃的一根香菸,他只說“教室里不能吸菸,他也不能。”而自己掉下的包被孩子們哄搶時,校長的突然出現又讓他急著替孩子們隱瞞實情;

當馬克森斯大叔被襲擊後,馬修老師讓肇事的孩子用休息時間照顧大叔來代替校長的懲罰,讓他親自體會了馬克森斯大叔的仁慈;

當孩子們撬鎖偷了他的樂譜後,他儘管十分生氣卻再一次在別的老師面前為孩子們維護了過錯,說:“沒事!”

當寢室里孩子們用自編的辱罵他的歌詞唱得震耳欲聾時,他非但沒批評他們的失禮,反而糾正起他們的音準來,孩子們的眼中寫滿驚訝;

當校長的歷史課中,派比諾需回答“馬歇爾尼是怎么死的?”這個問題時,他站在校長的後面使勁用手比劃,急於想提示他答案又得防著不被校長發現,那神情惹得台下一片竊笑聲,雖然派比諾最終還是答錯了,可孩子的笑容卻透著滿心的感激;

當皮埃爾正被校長關禁閉時,皮埃爾母親的突然來訪讓馬修老師有些措手不及,零時編了一句“他剛好去看牙齒了”,避免了皮埃爾母親的又一次失望,更維護了皮埃爾屢屢受傷的自尊心;

……

一邊看一邊嘆,心中時時有暖意升起,馬修老師的寬容溫暖了“池塘之底”的孩子們,也溫暖了我。怪不得哈森校長眼中那些永遠學不會唱歌的孩子能成就一個出色的合唱團;怪不得當馬修老師離開時,孩子們能頂著違抗校長被罰的危險從窗戶里飛出寫滿告別與祝福的紙飛機,視窗那些揮動的小手讓馬修老師都覺得自己仿佛成了偉大的藝術家;更怪不得那個每星期六都會站在門口等爸爸媽媽來接,卻永遠也等不到的派比諾能堅信馬修老師能帶他離開這裡……一切改變都源於寬容二字。

回望自己的教學歷程,不僅汗顏。對我的孩子們,似乎給予了太多的不滿,太多的斥責,少了平和的接收,更少了慈愛的寬容。片中,馬修老師在被“池塘之底”的孩子們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的時候,曾在日記中寫道:“曾經以為自己會永遠放棄音樂創作,永遠別說永遠!”是啊!永遠別說永遠!雖然他指的是他自己,但我卻覺得這句話也道出了一個真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對孩子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讓孩子的人生會有更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