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品質》讀後感

如璀璨星辰,於黑暗中歸醒。

——讀周國平《生命的品質》

一個人,在“生命”這個偉大的名詞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學語的小兒,不僅無知而且茫然。周國平先生作為哲學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於是《生命的品質》面見於社會大眾。我有幸能夠讀到這本書,閱讀的同時,我分明看到一位黑髮人,他安靜地盤坐在樹下,時而低頭思考,時而仰望天空,剎那間,一道亮光飛逝而過,頓時明光四起。

周國平的文字總是散發著星辰的光芒,聖潔而不乏靈動,耀眼而震懾人心。他說“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這正是周國平先生在本文中要敘述的主題思想。

在討論一個人的生命時,他堅持人包含兩層生命:一是外在生命,這層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軀殼,既有完整又有殘缺,既有美麗又有醜陋,而生命的真諦卻不在此;二是內在生命,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為它突破了軀殼的限制,將真實的生命展現出來。

在討論關於靈魂時,作者接受了楊絳的看法——靈魂不同於內在生命,靈魂是塑造內在生命的主導者。如果說,內在生命可以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那么,靈魂則足以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真而高尚。在序言裡,周國平先生如此寫道:“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這正說明他極其推崇靈魂的鍛鍊,因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來自靈魂,失去靈魂的生命,只能稱之為“肉體”。

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讓一個靈魂得到鍛鍊?作者並未直接指出,但綜觀全書,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榮華富貴,側耳聆聽靈魂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讓靈魂與生命得到滿足,讓生命綻放如星光般璀璨的靈魂之光。

閱讀的過程中,有些內容令我感到些許夢幻,那樣的靈魂與生命是否真的存在?無奈,周國平先生也承認“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是啊,這幾天我大多是在公車里品味此書的,每當自己的視線離開書本移向窗外時,實有一種痛心之感,這本該是大自然的芬芳氣息,卻成了充斥著銅臭氣味的宣傳廣告,利益已讓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這是多么令人灰心絕望的不幸。而周國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於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卻於黑暗中守護人性。

他說:“把心安頓好,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風氣,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們尋到人生正確的方向,讓生命本來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恆,也許,我心中的夢幻就不會再是夢幻。周國平先生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這一環節,他寫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文章,幫助人們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讓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氣,因為他能夠拋開世俗的眼光,專心做自己的學問,堅持不讓人性墮落在黑暗的社會裡。

以作者自己的標準來看,他認為:“一本好書會讓讀者也想寫點什麼,它營造了一種氛圍,使人仿佛置身於合宜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質》一書正符合此點,這也正是我閱讀本書的原因,即它給人以力量,讓人擺脫肉體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對強大的物質世界時,因為無法抗爭而倍感心力憔悴的無助感,從而做一個內心充實而強大的人,維護最寶貴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靈魂中那顆最璀璨的星辰,真實而美麗,普照著社會的每一個黑暗角落,讓每一個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恆地散發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