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完了《水滸傳》這部驚心動魄的文學名著。我感動著,為108將“替天行道”的壯志;我熱血沸騰著,為英雄們的豪邁事跡;我悲嘆著,為好漢們的悲壯命運;

水滸傳產生於元末明初,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作者就是路人皆知的作家施耐庵。,《水滸傳》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的“官逼民反”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本質,它所表現的梁山泊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有力地衝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它描寫的梁山義軍受招安後儘管講忠義,打外敵,平內亂,還是不見容於當權執政者,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金聖歎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聖歎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讓我們明白了怎樣的人才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水滸傳》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寫各路英雄紛紛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征遼、平方臘及結局。從思想內容來說,《水滸傳》前半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後半則是寫忠臣反奸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奸矛盾。

在梁山起義軍中,最講究的就是“忠義”二字,一百單八將每個都是為了山寨死而後已,不過這一百八人更追求忠,尤其是及時雨宋江,他時時刻刻都盼望著朝廷早日招安,就連酒後吟詩也道:“忠心愿,平虜保國安民。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將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他們一夥人都是為了“替天行道”,只反朝廷、官府中的奸臣、貪官,而不反皇帝,他們並不希望統治,只是盼望早日為國家效力,而這也是這一百單八將名送黃泉的主要原因。

當讀完水滸傳,我被他們的勇氣所震撼了,他們為理想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忘我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傳頌,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去拯救國家,去復仇,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去歌頌,去傳唱。這一百零八位英雄豪傑,在我心中:俺們是替天行道的天神,是劫富濟貧的好漢,更是我們歷史上的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