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讀後感:《狼圖騰》

今天,讀完了《狼圖騰》,書中的精彩內容給我強大的震撼,催使著我寫了這篇讀後感。

《狼圖騰》中的精彩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小狼艱難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一個個疑問:當年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遠徵到歐洲進行大屠殺?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原因?歷究竟是華夏文明徵服了遊牧民族,還是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為什麼中國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著一個狼圖騰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樣的?我們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於是,我們發出叩問:我們自詡是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狼圖騰”演變而來?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對狼的一種崇尚?我們究竟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日漸頹靡雌化的今天,《狼圖騰》這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真正揭示了人性與狼性,千百年來,人們畏狼如虎、憎狼為災,漢文化中存在著太多對狼的誤解與偏見,比如說:起初我以為狼只是喜歡群居的野獸,憑藉著數量的優勢撲捉一些小動物,苟且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尷尬的。兇猛不及獅虎,速度不及獵豹。同為食肉類哺乳類動物,他們只能去欺負弱小的狐狸、豺狗。它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就好比一部電影,它永遠只能做配角,來襯托其他野獸的兇猛、英勇。。然而,讀《完《狼圖騰》隨著曲折的故事情節,我我才發現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甚至是愚昧。這本書,它會為你詮釋什麼才是狼,什麼才是真正的野性,它會幫你揭開那層神秘面紗!

狼,原與狗是一家,但它可比狗少了奴性,多了野性。不會為了嗟來之食而不顧尊嚴的向主人搖頭晃尾,因為狼知道,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那綠瑩瑩的閃著狡黠目光的眼,那四根令人聞風喪膽的狼牙,黑的、灰的或白的並不好看的毛色,那強而有力的四肢和尾巴,構成了——狼。

狼,最兇猛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狼牙,如果沒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強悍、智慧、狡黠、兇殘、貪婪、狂妄、雄心、耐心、機敏、警覺、體力、耐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等等一切的品性、個性和悟性,統統等於零。狼牙,是狼的一切,是狼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