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李清照

仲夏,初秋,殘花輕上,濃墨滿園。讀著宋時的詞字,學著他們落筆成詩,也不禁回到了舊時的光景,忘記了眼前的自己,卻想起了多愁善感,清麗娟秀的她……

她步履蹣跚的一生,走了太多的苦難與坎坷。孤身一人像是海中的扁舟,搖曳飄零。但是,這些苦難和挫折從未壓倒過她,她挺住了,留給了後人一首首精心艷麗的詩詞。雖說現今流傳的她的作品,詩,詞,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來也就不過七八十篇,但就是憑著這區區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夠和作品上千,甚至上萬的李白,杜甫,陸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創作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甚至成為太陽系當中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因為在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它們,其中一座環形山的名字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我想,這大概應該是在外太空惟一一個用中國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體了吧。而這個被以其名命名山體的人便是“一代詞宗”——李清照。

翻開《宋詞三百首》,那充滿愉快,清新艷麗的《如夢令》,充分的反應了李清照那充滿生機和樂趣的心境: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時常記起那天的日暮餘暉,她與一群和她同齡十六七歲的女孩兒一起泛舟於湖上,帶著女孩子家愛吃的零食點心,小酒助興,邊歌邊盪,輕鬆自在地欣賞著燦爛的夕陽和晚霞,還有美麗的荷花。遊興正酣,不禁忘了時辰,時間一長,酒也喝多了些。走偏航向的船誤入到了荷花朵簇的深處,等大家發現走錯了方向,便趁著酒興比賽誰劃得快,箭一樣的船驚飛了水鳥,從眼前飛向遠方……如此,閉眼輕思:燦爛的晚霞,靜靜的湖面,船槳輕過,湖面泛起層層的漣漪,綠色的荷葉襯著白色的荷花,還有醇香的美酒和她們歡快的笑聲,如果你再仔細看,還有她們緋紅的臉龐,可能是因為她們興奮,也可能是因為她們酒暈未消。就這樣“誤入藕花深處”之後,“爭渡,爭渡”,船驚鳥起,撲啦啦的,一群水鳥從一望無際的荷葉當中飛起來。

這樣一幅生機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畫面出自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姑娘之手,誰又能說它的作者是一個嬌滴滴的,終日以淚洗面的閨中小姐呢?而其異於旁人之處就是她不但能夠享受快樂,而且還能夠描寫快樂,分享快樂。不然,九百年後的我們又怎能夠有幸得知宋時的光景和她這泛舟的情節呢。

幸運的她沒有“三從四德”的束縛,其才學水平自然廣博高泛,舊時的女子寥寥能及。正值豆蔻年華的二八佳人,青春使其漸變成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齡女子。除了與女伴兒們無憂度日以外,少女的情思也在她的心裡暗暗生長著……

自古少女懷春,喜春,寫春。春天對於這個心思細膩的才女來說,無疑是一個浪漫的季節。她的另一首《如夢令》寫盡了春日裡的那份溫婉與遐想: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精妙地描繪了春日裡的景象也留給了人們想像的空間,那是細膩的生活細節。“昨夜雨疏風驟”,風很大,雨點小,她一個人在後花園喝多了酒。或許有人說,她怎么又喝多了酒?上面說了“沉醉不知歸路”,現在又“濃睡不消殘酒”,為何如此呢?就是睡了整整一個晚上,連上半個早晨,都沒能夠讓她從這個酒醉的狀態當中完全地清醒過來,喝得太多了,此為何故?

其實,李清照並不是整日醉酒之徒,在她的詞里經常出現的這個“酒”實際上是一個意想。詩人和詞人寫酒都是虛實兩面的。如李白寫酒一樣,若是真如他詩里寫的那樣喝酒,恐怕他的身體支撐不到他寫上萬首詩就已垮掉了。“酒”只是作為一種情緒的象徵。高興歡愉的時候,酒起助興,酣暢淋漓。憂傷沉寂之時,杯酒化愁,一飲再飲。太白的“會須一飲三百杯”便是歡愉的氣魄,倒不是真的喝上三百杯。故此,李清照的“濃睡不消殘酒”亦是一種情緒。昨晚的風很大,雨很小,心情複雜的她不停地喝酒,酒後酣睡,一直到日上三竿。

早上還在床上膩著呢,小丫頭過來把床帳給她捲起來,然後看著她說,今兒還上不上學了?她見這個家裡的小丫鬟到跟前來,第一句話問的不是早餐是否已備好,妝飾是否齊全,並非這些日常生活的俗事兒,而是問後院的海棠花怎樣了?“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此處省略了一句話,就是她問這捲簾人,後院海棠可還好?然後,捲簾人才說“海棠依舊”,捲簾人便是這小丫頭。

如此,這便也是她昨晚獨酒的原因。可那小丫鬟怎知她的心思,她在詞的結尾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低頭輕嘆,哎……你說的不對,怎會是“海棠依舊”呢,它應該是“綠肥紅瘦”的。

經過雨水的滋潤,海棠花的葉子自然會更加的豐茂,故此“綠肥”。可昨夜的大風該會吹落多少花朵呢,這最關心的“紅瘦”才是她的惦念。這海棠就是其對青春時光的憧憬。獨酒思量,如此的年少青春延續幾何?再經風吹雨打,更不知容顏多久。紅顏易老,如花摧殘,那捲簾人又怎能體會她這綿密的心思呢。

濃文,殘酒,泛舟,填詞……待字閨中的易安除了文辭了得,受其父母影響還鍛鍊出了卓爾不群的膽魄與見識。

在《宋史》中,其母王氏僅“亦善文”三字表述。而李清照是七字:“詩文尤有稱於時。”——《宋史》。她的詩文在當時特別受人讚頌,在正史中受七字之描,實屬了得。

年方二八,才貌閨中,見識博廣,此即到了適婚之時。可如此的一個女子何人敢娶,何人能配,她意何人呢?說來,還真有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