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我的夢

夢想,是一個善變的孩子。

小時候,夢想,就和那時的心靈一樣的單純簡單。街坊老奶奶做的棉花糖,柔柔軟軟,蛋糕店裡的甜品,甜甜膩膩,超市裡的薯片,咔咔脆脆,看著那些讓我垂涎三尺的美食,我喃喃自語:“我長大了要做個美食家,嘗遍天下美食。”

小時候的夢想,單純得像琉璃心,純淨澄澈。

上國小以後,夢想,就是一個可描述的抽象詞語。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對老師從畏懼,到崇敬,直到一個夢想在我的心田中悄然發芽“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人民教師,我要為祖國培育花朵,將知識和文明傳承下去。”

國小時的夢想,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美好藍圖。

上了中學以後,夢想,似乎成為了一種最深的負擔。老師布置作文“夢想”,我寫下了做美食家,卻被認為太過膚淺,我寫下了當老師,卻被認為太過普遍。兒時的夢想逐漸變成了大人們口中的笑話,逐漸被我不再提及。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這一思想。這一陌生又熟悉的辭彙,驀然觸動了我的思緒。在國中的字典里:“考進理想的高中”成為所有同學唯一的夢想。我們的面孔都是那么的不同,而我們的夢想卻是驚人的一致。為了這個唯一的夢想,我們大多背著沉重的書包,戴著高度近視的眼鏡,奔走於學校和家庭之間,成天鑽研著永遠做不完的考試試題。或許,我們能獲得許多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金牌,然而在諾貝爾發明獎的名單上,卻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已故的科學家錢學森臨終前曾發出這樣的三問:“中國什麼時候能培養出建設創新性國家急需的創新性傑出人才?何時能培養出國際大師?為啥中國沒有一流大學?”這振聾發聵的聲音,我們可曾聽見,中國可曾聽見。我們不曾聽見,我們對分數的關注超過了對父母,我們對標準答案的信任超過了對自己,我們被束縛在分數這一小小的天地里,摒棄了認為無意義的興趣愛好,否決了認為荒誕的奇思妙想,我們不會大膽創新,只會一味附和,就連夢想,也變得那么現實。中國不曾聽見,當今“考試論成敗,分數論英雄”的說法被無數人奉為真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被大眾廣泛接受,於是便出來了一批批“人才”,可真正的人才卻被埋沒在“唯學歷”的洪流中。愛因斯坦曾說:“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若我們夢想都一味的中規中矩,不敢跳出如今教育的框架,夢想何時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國家急需的創新人才?中國的復興夢又何時能夠實現?這是我的夢,這更是中國夢。

中學時的夢想,摻加了殘酷的現實,沉重悲哀。

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經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我們是中國的期望,是中國的未來,我們的未來則就是中國的未來。只有使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創新,我們的夢想不再成為負擔,我們的教育不再成為禁錮,我們的成才夢才得以實現,中華的復興夢才得以實現,中國才能真正勝於歐洲,雄於地球!

“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是時候了,為了中華之崛起,我們將為之奮鬥創新,使中國夢,我的夢——絕非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