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也是一種美

著名作家“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曾說過:“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常常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這种放棄,讓船長在風暴中保全了整船人的性命,而這种放棄也是人性之美的一種深刻的體現。

放棄不該擁有的東西,放棄身邊會讓我們陷入迷茫的事物,放棄那些影響我們追逐夢想的所謂的榮耀,讓我們最終能享受到一覽眾山小的樂趣,這也是這一種無法比擬的美麗。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選擇,捨棄應該捨棄的,你便是智者:不捨棄該捨棄的,你便是愚夫。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裡,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面對殘忍又無奈的現實,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魯迅是智者,他的放棄讓萬萬中國人覺醒,成就了如今偉大的新中國。而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廢寢忘食發明永動機,花了十年時間,最終沒有成功。因為“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假設本身就違背了物理學上的質量守恆定律,因此單獨從發明永動機的目的而言,這是無意義的。僅從這件事看來,偉大的焦耳卻是一個愚者,若他正確的認識到了錯誤,放棄不切實際的永動機,將這十年用到該用的地方,說不定會取得更加睹目的成就。

老天是公平的,有舍才有得。陶淵明放棄官位,隱居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凡。高放棄了做傳教士,成為傑出的畫家;比爾。蓋茨放棄了哈佛學位,卻創造了微軟公司的神話;劉翔放棄了跳高,成為了110米欄名將;李叔同放棄本來優越的生活,成為一代禪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們都希望體驗更多的精彩,享受更好的人生,獲得更大的價值。可人世間那么多條可供選擇的道路,我們不可能每條路都能涉足。走好當前的路,享受當前的風景,放棄那些不屬於你的精彩,才能走出只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美麗。

放棄,並不代表著懦弱,而是為了更好地調節自我,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使自己能不斷地向目標前進,在萬眾睹目的燈光下,散發出自己的美麗。

要裝進一杯清泉,你就必須選擇倒掉已有的陳水;要獲取一支玫瑰,你就必須選擇放棄到手的薔薇。在放棄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美麗。在正確的放棄後,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幸福才會常駐心房。所以,放棄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