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讀十年書,只為一朝救國來作文

——題記

開慧,一個熟悉又充滿著神秘的地方。那裡離長沙縣僅僅只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但是因為一個特殊的人物——楊開慧,那裡變得不同起來,一切安詳寧靜的花草樹木背後,仿佛都蘊藏著些獨特的氣質。空氣中都洋溢著堅忍不拔的信念,還漂浮著烈士的點點鮮血,我們這群不知世事的孩子,貿然闖進了這份安靜之中。

一把“金鑰匙”幫我們啟開了神秘的大門,我們在開慧故鄉里盡情遨遊,感受她與“紅色”的不解之緣,感受她與“偉人”的不解之緣;感受她與“救國”的不解之緣。

寒窗苦讀十年書

在開慧紀念館裡,陳列的一件件楊開慧用過的生活、學習物品,聽婉轉南音縈繞耳畔,如同絲滑的蘇杭綢緞,娓娓道來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和‘開慧’這個特殊的名字之間發生的情緣。

楊氏一家在清朝時期就是“書香世家”,家裡的先人有幾個都中了舉,而家族對於學文化的重視度及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清鹹豐年間,楊氏舉家搬遷至如今的開慧鄉,僻了一棟大院,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過上了類似隱居的生活。楊開慧的祖爺爺將一大家子的人全都安置在這個安逸舒適的院落里,仿佛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個“世外桃源”一般。

可是好景不長,清朝的滅亡帶來的是將相當動搖的局面改變成無比動盪的局面:北方有袁世凱的重兵想“換湯不換藥”的一改為“袁姓”稱帝,而南方的國民政府也毫不退讓,堅決反對封建的稱帝,要以和平的方式妥協。雙方各不讓步,南北方對立的勢頭愈發的猛,誰先觸及了邊線,那戰事就將一觸即發,勢不可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數文人墨客棄筆投戎,無數隱居多年的雅仕也被迫“出山”。楊昌濟,在湖南一師擔任了一名教書先生,遇到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有著抱負的青年才俊。而他的女兒——楊開慧,也將其送至周南學校念書。

在學校的那幾年時光中,楊開慧逐漸形成了“報國”的意識,良好的教育使她如沐春風,身上印刻的“新青年”的標誌也越發的清晰。面對軍閥的壓迫,她一小小弱女子卻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生命的價值和革命無悔的信念!

不能打仗,她就用手中的毛筆寫下無限諷刺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痛苦的篇章,在一些具有時代特徵、具有進步思想的報刊讀物中,到處都能夠看到她的文章。那一句句的鏗鏘誓言,那一篇篇的熱血傾注,就像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睡蓮,我仿佛嗅到墨跡留下的絲絲飄香,是那樣的動人心弦,又更是震撼人心!似警鐘的敲響,敲開了五千年泱泱大國這頭一直昏睡的獅王,敲醒它趕緊振作起來,為人民、為中國、為中國更好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十年,或是更長的時間,一個在當時不受到重視的群體,是怎樣的毅力使她能堅持不懈的學習,而不是只知道圖安逸、圖自在的生活?是怎樣的力量,使她有著男兒一樣的錚錚熱血,願意為國家奉獻青春年華?炎炎酷暑,她也許只是把自己悶在房間裡讀書看報,寒風凌厲,她也許只是把自己定在椅子上寫字發文,春雨濛濛,哪能擋得了她救國的步伐,落葉紛紛,哪能擋得了她救國的信念!

只為一朝救國來

在開慧紀念館裡,陳列了許多開慧的遺物,但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一幅“畫卷”。雕刻的場景相當寫實,正是模擬了在楊開慧與毛澤東結婚後,開慧與毛澤東帶著她們的孩子回到了家。在夜色蒙蒙之中,簡陋的家具擺設、有了許許多多刻痕的老榆木木桌,靜靜的呈上那一份隆重的賀禮——一桌的美味佳肴,這其中,就不乏毛澤東最愛的紅燒肉。

在飯席上,雕刻家靈巧的雙手細緻的想像到了楊開慧的一舉一動,以至於手指甲的一個擺放也逼真的讓人驚嘆。仿佛那雙有神的眼睛帶著我們穿越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塵埃,拂去些些灰塵,留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場真實的“飯席談國”。而她們對於國家的情感,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生命的價值,她們的一切,是為中國,那個當時的動盪之國,也是如今的世界富強昌盛之國而努力。

場景的布置,相當符合當時的家庭現狀。母親抱去了大兒子,小妹抱去了二兒子,澤覃就在一旁坐著。毛澤東和楊開慧在邊吃邊談,激動之時,開慧竟然站起了身來,兩眉彎成線條狀,緊緊的蹙著,眼睛裡透出的光讓人感到一股寒氣,如果不是事態所逼,一個母親、普通女子的眼神中,怎么會放出那樣獨特的光來?

她背微屈,卻依舊因為正義而挺直,手指上棱骨分明,纖細的手背上卻是爆出了青筋來,瘦弱的身子完全沒有當時上流社會女子的翩躚迤邐與臉上因為得到物質的笑靨如花。

她的無悔青春,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失去了三千青絲的光澤,就在一次次的演講中失去了婉轉動聽的聲喉;就在一次次的書寫中失去了順滑純白的柔荑。她還失去了多少,我不能計量,也不是我們能計量的。

無數先輩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終是換來了如今安定和平的生活,楊開慧也是其一。

不能忘記的是她的從容淡定,革命工作從未失手不是每個共產黨員能夠做到的事情,但是開慧,她做到了。不能忘記的是她的寧死不屈,面對嚴刑拷打卻從來沒有想過退縮,但是開慧,她做到了!

當紅色劇集如洪水般向我們湧來,無數扮演楊開慧的演員,用自己的生活撲捉楊開慧的特質,卻不管是江鎧同的活潑可人,還是李沁的乖巧懂事,或是周冬雨的令人憐惜,都無法用自己嘔心瀝血的學習成果來詮釋開慧帶給我們的精神價值。因為開慧,不是電視上的角色,而是應當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學習的榜樣,是無法模仿、無法雕刻的活生生的人物,她已經烙在我們的心中,沒有人能夠將其動搖了。

“寒窗苦讀十年書”,曾幾何時,父母從這句話開始,教導我們刻苦學習,不想退縮,而是堅定的、紮實的學好知識。“只為一朝報國來”,我們在電視上聽過的宣傳語,又有誰真的將它銘記在心,從生活中開始落實呢?當我們馬馬虎虎的完成作業,嫌棄教室里連電風扇都吹不到自己,不願早起上學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當年,開慧烈士還需在惡劣的社會環境,惡劣的生活環境中求知報國,這會是一種怎樣精神?是不是該令我們中華兒女都為之學習、為之努力呢?

刀,從那一刻斑駁出血跡,染紅了沿街的路,鐵索終是裂開了,拖著沉重的步子,沿著血跡斑斑的街巷,走啊走,走到了人間的盡頭,迎來了天堂的曙光。

那一刻,她回頭遙望,卻望不到心愛的丈夫的影子,卻望不到心愛的孩子的影子,但是她望到,卻奇蹟的望到了革命勝利的影子,望到了人民在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影子,望到了中國正繁榮富強的影子。

“啪···”木棉花從枝頭落下,寧死也不肯屈服自己的身子,是美艷到極致,所以成了淒涼。

她笑了,從沒有笑得這樣開心快樂。寒窗苦讀十年書,只為一朝救國來,她做到了,真的做到了。所以她成了今天我們傳誦的開慧烈士,成了我們今天長沙縣人民都深感自豪的開慧英雄!

她的笑容依舊浮現,只是無法複製容顏,她的笑顏依舊浮現,只是無法複製生命,她的笑音依舊浮現,只是,無法複製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