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愛,可以燎原

過去的中國人,講究外儒內道。一邊渴望著“居廟堂之高”,出將入相,拯救蒼生小民;一邊又想“處江湖之遠”,尋個逍遙自在,漁樵伐薪。這樣,青山綠水旁就多出了一個個瀟灑的背影,輾轉騰挪間又是一個個快意人生。

可見,樂乎山水,在過去也是一種時尚。山水間佳事流傳,山水間有高人在臥。中國的“隱士”為山水添上了一層朦朧的高貴氣質,它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平凡人的目光,繼而形成一種美好的山水文化。長安的百姓聽到了終南山上王維的琴聲與長嘯,隆中人民學會了諸葛亮的《梁父吟》,吳越之民看到了王羲之等人在會稽山下修禊事。更何消說那廬山,黃山,大江大澤乎!細細數去,儘是山水,山水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血脈。

轉眼間歷史已過數千年。到了今天,大規模的工業開發使得一切都有組織、有規模起來。整齊的瓊樓玉宇,橫跨田野的新型“阡陌”,樂乎山水也不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變成了中國人的集體行動。然而,中國人發現,更多的山水卻消失了。於是,現在的中國人很無助,很委屈,茫茫然抬頭四處望去,到處是高樓大廈,何處去寄情于山水呢?夜裡,祖孫二人觀景,孫子熱情地給爺爺講述現代的美景:整齊入雲的大廈,寬闊平直的大路,色彩鮮艷的燈光,萬家燈火的溫馨。爺爺聽罷,長嘆一聲,深切地回憶起了他記憶中的山水,而現在卻沒了記憶中的山水,覺得十分空蕩。

看著這材料,我想了想,現代化的景觀又何嘗不是一種山水呢?蘇東坡有詩云:“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不妨略改一下:“是處青山皆可樂,何處夜雨會傷神?”這么一來,中國人的心可大大放寬些,隨性些。誠然,記憶中的山水在一天天地消失,但那只是過去的山水,時代在變,社會在變,連山水也在變。過去沒有現代化的景觀,我們就樂乎自然山水,但是現在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景觀,我們又何必執著於過去的山水不放,而不去欣賞現在的“山水”呢?

樂乎古之山水,樂乎今天的山水,都不失為一種選擇。山水是自家的,怎么看取決於你自己,你樂或者不樂,山水都不可能變化。既然已經推陳出新,那就順便換換味道,畢竟,古代的山水,先人已經樂過了,試一試現在的新的山水,又有何不好呢?,

面對生活的挑戰,面對艱難的人生,兩個瘦弱的女孩在逆境中選擇了堅強,怒放生命,用稚嫩的雙肩扛起了照顧母親和維持家庭的責任。也許這樣的挑戰太過沉重,但好在她們不是孤軍奮戰,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之外,還有一群充滿愛心的人們。正是有了村民、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上的熱心人士超越親情的大愛,才使魏連彩姐妹在陷入困頓的時候,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使得這個貧困的家庭得以支撐到今天。魏家姐妹曾說,多年來社會上有好多好心人給了她們一家很多的幫助和照顧,高考滿分作文而她除了感謝這些人,更希望自己以後也有能力,像這些好心人一樣去幫助別人。對善良的感恩和傳遞,是這個社會最美的一面。

有人說,愛心是冬日的陽光,使疾病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命的希望。大愛無疆,愛心永恆,讓我們心中揣著愛,播撒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人付出愛,人人收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