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幽夢

沉浸文字中真是一件樂事!悉心聽循智者的話語,貧瘠的心田也似若汲取了一盈活水,為我洗盡心靈的塵垢。不管多么明澈的眼眸,也總有蒙塵的時候,而智者的隻言片語就好似手帕,為我們拭去了那微塵。閱讀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夢》,在掩卷沉思間,思緒不禁幾度徜徉!橫亘歷史的年輪,來感懷這千百年來的崢嶸歲月!

在這樣一個陰雨的天氣里,不覺間感傷也已逐漸侵襲了。憂傷的曲調在耳畔回縈,飛雪玉花,那曼妙的舞姿似若在雪中翩翩飛躚了。隨情入境,當初的誓言,鋪就了這樣唯美的結局。《秦時明月》著實能打動人心,心緒徜徉間,連身心也一併融入了。這或許就是樂曲的玄妙所在。每次當一曲奏起,我的心也就隨樂曲而動了。或許歌曲中透露的那份感傷更能打動人心吧!

古典幽夢中有太多能觸動我的性靈。作者以優美的筆觸描摹再現歷史的原貌,作者體會到了現代人對於歷史的迷惘,精湛獨到間卻又不知不覺透露出了難以言表的淡淡哀傷,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文人所特有的悲憫情懷吧!是文人性格使然,所以作者才會對今時人對於歷史的淡漠而感到憂傷了。在這樣的一個雨日裡,推車步行於街道,看著車來車往,看著人們行色匆匆的穿行於這不甚繁華的街道,就在那一剎那,我突然一怔,不知感懷到了什麼。是對時光的流逝的傷感嗎?亦或是對於人生存在意義的困惑嗎?

當作者在元宵節去孔府賞玩時,作者看著這冷清的院落,雖則蔭蔽的樹木依舊繁盛,然而作者卻感到這高牆院落喪失了些什麼,怕是孔子獨立的品性吧,孔子的後人在這方土地里規矩的生息繁衍著,然而卻在逐漸地喪失著其作為孔子後代存在的真正意義所在,孔子大半生都是流浪諸國,秉持著一顆仁愛之心,不畏風餐露宿,毅然穿行在春秋戰國那塊烽煙四起的土地上,孔子著實是那個時代卓爾不群的理想者。然而在時間的流逝中,政治色彩日益濃重的孔院,把孔子的秉性全部都消失殆盡了。衍聖公的存續真的有那么重要嗎?當其初衷不復時,其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復了。行走在流逝中,我們誰也無法改變歷史的發展進程,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認識歷史的角度,用心去體味歷史的更替起伏。

古典一重奏,幽夢緩緩來。紅塵逝過客,初衷安在否?作者以其實實在在的經歷來感懷曾經平淡如水的生活,用筆墨還歷史以原貌。今人又何必過於熱衷於對古寺佛塔的粉飾呢?讓其呈現歷史原貌不是更好嗎?雖則看起來可能顯得簡陋,但那卻是漫長歷史長河賜予的外衣所在,記錄著這百年,千年世事的更替,她的簡陋卻恰恰是歷史真正呈現最有力的證明。原初的物品給人的感覺是滄桑的濡染與感懷,那是今時的人們不管如何刻意模仿也無法造就的真實感與歷史感。作者在偶然中得到一塊瓦當,雖然殘缺,但作者卻視若珍寶,從那破碎的角度望去,卻望見了一個時代的興衰榮辱。歷史的幾度變遷,都生動淋漓地蘊藏在了這塊不起眼的瓦當間。歷史本身就以這種無言的形式呈現了。

歷史的腳步從未放緩,在鍵盤的敲擊間時光已從指縫中悄悄溜走,那樣的默無聲息,但我卻能真切的感覺到時光賦予了我什麼,可能就是心的重生。在這名利漸重的時代里,我們在不知不覺間都已經陷入深深的枷鎖里,太多的外物禁錮著我們的心,結果可能是泥足越陷越深,陷入這個社會的無名泥沼里。

何不尋一隅天地,護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