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在冬陽疏影下

這是一座環保站,矗立在靜思堂的西側,一條原有的小路,阻隔了行進的流暢度。它啟用才剛剛兩年多,尚屬發展階段,卻擁有一個全球唯一的名字,是台灣三百多個環保教育站的其中之一。

為求與一路之隔的高雄靜思堂建築形式一致,環保教育站主體系采鋼骨人字形結構,在其前庭與大門之間,另有一座四角形的涼亭獨自屹立,上頭橫書“靜思堂環保教育站”字樣。這是全球唯一以“靜思堂”為名的環保站,而且系由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所親自命名,顯得格外具有意義。

跨越了“大寒”,連結著“立春”,在這季冬的最後一天,環保站特地依循去年的先例,於豬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舉辦第二次的環保志工圍爐感恩餐會,感謝這群小區環保菩薩和慈濟志工,一年來無怨無悔的付出,用心用力打造一個乾淨的地球。

與去年首度的自助餐會不同,今年特地以圓桌圍爐的方式,在剛剛才於兩個月前所鋪設完成的連鎖磚上面,擺設了三十張圓桌。而一場溫馨的歲末圍爐活動,就在這陽光、疏影、環保站之中,綿綿展開……

這是靜思堂環保教育站的前庭,該區原本就有多種樹木成長,一棵屹立於側門圍牆旁邊、有著多條氣根迴旋盤繞的榕樹,意外地成了環保站的守護神。這棵榕樹應非人為手植,而系鳥雀的傑作。遙想那年,當它落腳在這塊土地之時,應該沒有預先想到,此地後來竟然會成為一處人間菩薩聚集的環保福地。

這番的場景,倒令我不禁回憶起了東山服務區里,那棵高大的老榕樹來了。其實,臺灣地區的榕樹處處可見,是一種非常普遍而非珍稀的喬本植物。樹非稀有,這棵東山榕樹之所以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除了它占盡天時地利之便以外,乃是因為它株體挺拔、覆蔭廣大,並且外形長得鬱鬱蔥蔥,而毫無老態龍鍾之故。

如果將這棵榕樹與山林神木對照,東山老榕其實並不老也並不高大,況且由於整體氣根不多,能夠衍生的垂直支柱也就極其有限。因此,在縱向生長不足、橫向發展受制的情況下,其整體視覺建構原本是很難凸顯的,只是因緣於週遭新栽小樹以及地勢較高等因素,因而乃被襯托出它的獨特與巍峨了。

同樣的因緣,這棵環保站的榕樹,在以前和小葉欖仁等樹木雜處時,由於其並不高聳,外型又不甚突出,所以以前雖然曾經多次路過該處,卻從未發現其特殊之處。只是因緣於環保站的建構,在周遭部分樹木被移植之後,才終於逐漸顯現出它與眾不同的樣貌。因為,區內樹木都是筆直生長,只有這棵榕樹覆蔭廣大,復以又緊鄰側門,乃終於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世事幻化,因緣常臨。投身有緣自然,擷取無盡綠蔭,胸懷其中,意境磅礡。人生有夢,鐘鼎山林隨緣情繫;心思無窮,清風明月怡然自得!

基於環保生態的理念,當初在進行環保站規劃時,除了主體建築用地區域的樹木,事先予以移植之外,其餘全部都被原地保留。在前庭區域,以小葉欖仁樹居多,樹高十多公尺,樹木成行整齊排列,顯然是人為栽植。由於正處嚴冬季節,只見在北風輕拂中,片片黃葉從高空不停飄落,猶如一隻只黃色的蝴蝶,正在憑空飛舞、相互嬉戲。

在涼亭兩旁的樹下,原本是栽種草皮的,但在樹蔭之下,青草成長狀況不佳,因之出現高低不平、青黃交錯的雜亂景象。去年首度的感恩餐會,也就只能在這涼亭裡頭舉行,只是由於空間過於擁擠,其實很難讓感受出那一份溫馨的“尾牙”氛圍。

為了突破這樣的地理局限,也因緣於環保站前庭的連鎖磚已經鋪設完成,因此環保教育站站長,乃決定將今年的感恩餐會,以傳統鄉下的辦桌方式舉辦,讓大家能夠在相聚圍爐之中,重溫往日的情懷。因為在這群環保志工之中,絕大部分都已走過了一甲子歲月,其中也有高齡八十以上的老菩薩。

黃色的落葉,在土色的連鎖磚上面,顯得相當凸顯、醒目。十多位慈濟志工,在清晨六時許,天空才剛剛蒙亮之際,就已經開始進行環境打掃了。只是在打掃過後,原本乾淨的連鎖磚上,不久之後又再度為片片零星的黃葉所點綴。有位志工就半開玩笑地說,應該設法搖晃樹幹,讓所有的黃葉一起落下。構想真的不錯,只是那么粗的樹幹,那么高的樹木,想要撼動它,又談何容易?

在這冬天的季節里,小葉欖仁的落葉,乃屬一種自然的現象,只是這樣的新陳代謝,在這個寒冷的季節中格外顯著而已。也正因為目前恰巧屬於落葉的旺季,所以一直到中午圍爐之際,黃葉仍會不時地飛舞,成為餐桌上頭另一道美麗的風景。

在這冬天的戶外樹下用餐,固然微風時時輕拂,落葉也會偶而飄落,但是那份在冬陽、疏影下的特殊風情,卻總是讓人備感親切,猶如又回到了那童年的往事記憶一般。

這是靜思堂環保教育站,首度以傳統辦桌的方式舉辦尾牙,感謝環保志工一年來的辛勞。由於教育站只有簡單的廚具設備,為了要解決此一場地不足的問題,事先就在簡易廚房外面,搭蓋多頂帳棚,並排妥長桌,讓志工能夠在帳棚區內,進行挑菜、洗菜、切菜的工作。

上午七點,這個帳棚區就陸續出現一小群一小群的志工,有的圍成一圈,有的排成一列,大家戴著口罩,雙手雖然忙著,但是歡樂的交談聲,卻不停地在其間迴蕩。在這么一個空曠的自然環境中,真會讓人不禁想起了那鄉下地方辦桌的場景,想起了家鄉,憶起了童年,相信會為這次的圍爐,帶來更好的溫馨結局。

基於環保的理念,今天的食材和水果,都是取自於當季所盛產;基於養生的觀點,清淡不油膩,成了最高準則。因為環保志工的年齡類皆偏高,因此菜色的建構,除了必須有所翻新之外,也必須考慮到志工的特殊需求。雖然,這裡沒有營養師,但是長期的經驗累積,卻讓這位廚師志工的內心,有著一道非常明確炊事指標。

雖然準備著三十桌的菜色,但是由於正確環保志工的人數,比較難以估計,又復以現場還有節目演出的人員,因此現場出現的人數,顯然超出了原先的預估。這種變化球,這位廚師以前在靜思堂擔任的廚房工作時,就時常會遭遇到。

因此,他展現出權宜應變的態勢,利用原本出菜的區域,另外開闢了一處慈濟志工專屬的長桌用餐區。大家兩旁圍坐,在這溫馨的現場氛圍里,每個人都僅著眼於那種歡樂圍爐的意境,至於碗盤之中的食物為何,似乎也就顯得並不那么重要了。

環保站前庭的小葉欖仁,挺直腰桿堅強屹立,樹梢上頭枝枒交錯,冬陽從枝葉縫隙直瀉而下,點妝在圍爐的餐桌之上。斷續偶而飄落的黃葉,正如同翩翩飛舞的黃蝶一般,穿梭飄蕩於大地林木之間。雖無“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氣勢,但卻有著“不盡溫情滾滾來”的場景。

這是冬季的最後一天,國曆的元月三十一日,冬季即將過去,春天明晨伊始。圓桌跨越了季節交替,溫馨地在欖仁樹下朵朵散布,人聲、笑聲迴蕩,人影、樹影交錯,好一幅冬陽、疏影、落葉的自然畫面,就在高雄靜思堂環保教育站,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