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倍思鄉

自從上高中後,我已有五年沒有回家過中秋了,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沒有時間回家。本想,今年的中秋正遇休假日,加上休假日應該有三天時間吧,這樣正好回家過天中秋。沒料,只有休假日的假,路程有千里之遙的我,回不了家。一個人呆在寢室里,心中總是悶悶不樂的,腦海中總浮現自己的親人。我知道的,每年的中秋,母親都想我回家跟她們一起吃個團圓飯。然,每年都沒有把我盼回家,只有面對飯菜桌前少一人的情景。

我想,她們也是懂我的,要么中秋遇到讀書的日子,學校只放一天的假;要么遇到休假日,只放雙休日的假,我根本回不了家,看不了故鄉的中秋節。故鄉是一個非常熟悉的詞,不由得會讓我們想到偉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確,每逢佳節倍思故鄉,倍思自己的親人。

今天是中秋佳節,想必故鄉的人們一大早就在忙包粽子了吧。(在我的故鄉,中秋佳節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的。)記得剛上國中時,到了這一天,我都是村里起得最早的。那時村里還十分的寂靜,沒有一點亮光。我挑著桶子到村前的那口吊井裡挑水回家,煮粽葉和棕櫚葉。當鍋子裡的水沸騰了十餘分鐘後,我便用一個夾鉗把鍋子裡的粽葉還有棕櫚葉夾到一個竹籃里,拿著洗衣服用的刷子,放開家裡的大門。那時天才剛麻麻亮,母親常會被我的放門聲所吵醒,然後急忙地起床,跟我一起到村前的吊井邊洗粽葉和棕櫚葉。

當竹籃里的粽葉洗到一半時,村裡的屠戶老闆就會在村頭村尾叫:“賣豬肉嘍,賣豬肉嘍。”此時的母親會從口袋中掏出一張一百的鈔票,叫我買豬肉的同時,看到有賣魚的,賣雞的,賣鴨的都買點回家。我每次接住母親手中的錢,就飛速地向屠夫老闆賣豬肉的地方跑去,可每次跑去,屠夫的旁邊都圍滿了買豬肉的村們,大家都你砍兩斤五花肉,我砍三斤豬頭肉地買著,十分的熱鬧,我每次都要近半小時才能買到豬肉。

等我買到這些肉類回家放著,再次到達水井邊洗粽葉時,村民們陸陸續續地提著家裡煮熟的粽葉跟棕櫚葉來這洗,大家邊洗便聊家常,小孩子們在旁邊嬉戲,嘻嘻哈哈的,熱鬧非凡。洗完粽葉跟棕櫚葉後,大家回到家裡,把竹籃放在一旁,然後把家裡的一個大木桶和包粽子時用的糯米提到吊井的旁邊,從吊井裡提上水後,倒到大木桶里,把糯米洗乾淨。記得每次洗糯米時,我都會在一旁幫母親提水,因此我家的糯米每次都比村民們洗得快,洗得乾淨。村民們洗著白花花的糯米,臉上總露出甜美的笑容,有點過年時,洗糖果米味道,因為在家鄉除了過年,中秋節就是最大的節日了,大家都興奮不已。

洗完糯米後,大家把它提回家,然後在上面撒點梔子水,用手一攪,桶里的糯米都變得金黃金黃的了,然後把棕櫚葉綁到相應的地方,把兩片粽葉弄成一個斗漏型,把染成了黃色的糯米適當的放到裡面,約兩下粽葉,然後用一小塊棕櫚葉綁著,這就是包粽子了。包好粽子後,大人會把粽子放到高壓鍋里煮,這就是所謂的煮粽子。在我的記憶中,家鄉的小孩子,在此時都會在家裡或者在外面跟夥伴們奔奔跳跳的,因為要不了一小時,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

當粽子快要出鍋時,大人跟小孩都會圍攏到鍋子旁,大家的口中都會不停地吞口水。要知道,在我的家鄉,一年裡,除了端午節會包粽子,就是中秋節了,而端午節與中秋節相隔三個余月,大家早就想吃粽子了。當粽子從鍋子裡拿出的時候,大家會紛紛去拿粽子,此時吃粽子,也沒有像端午節那樣有講究了,只要有粽子,自己吃得了,想吃幾個就吃幾個。朋友,在此我又不得不插上幾句,我是一個十分喜歡吃粽子的人,記得那時的中秋節,我一次可以吃上五個粽子。現在的我想著想著家鄉那獨特的粽子味,又在不停地吞口水了,仿佛自己在家中過中秋,看著那香噴噴的棕子,從鍋里而出,忍不住急忙伸只手過去拿個粽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吃飽粽子後,村民們都會把家裡買的雞呀,鴨呀,還有魚呀宰了,然後弄到村前那條清澈見底的河裡洗。河裡十分的熱鬧,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兩個代表在河裡洗肉類的菜。大部分的時候,還需排隊。記得那時我每次都是排在別人後面的,因為自己家的人口少,包粽子費的時間多嘛。每次的我都看著河裡的村民非常細心地洗完自己買的菜,他們的口中總是滔滔不絕的,都為中秋節的到來感到格外高興。

洗完肉類的菜後,大家都把它們提回家放著,然後到自己家的菜園裡弄點香料,同樣也會到河裡洗乾淨。大約下午三點半,村民們會在家裡,拿著肉類的菜在砧板上切呀,砍呀,還有在灶上刷鍋呀,那聲音在每戶人家都可以聽到的。

在我家,父親常常是不來做菜的,每次都是我跟母親弄,因此我每次都會落幾手拿手菜。忙碌了兩個小時的樣子,基本上一桌的菜就會做好,母親便叫上爺爺奶奶跟叔叔來家裡吃團圓飯。猶記那時吃飯的時候,家人們的臉上都露出甜美的笑容,比過年還要濃。可惜的是,我已經有這么多年沒有看到過這種場景了。

大家在家裡吃過晚飯後,一般都是夜幕降臨的時分,大人們會把中秋節前夕買的月餅拿出來,分給自家的孩子。記得每年的這個時候,母親都會給我一個非常貴的,且又十分好吃的月餅,酷愛吃月餅的我,每次都接著母親給的月餅,捨不得吃。拿著月餅,到門樓坪玩。在我的印象中,這時是村里萬人空巷的時候,因為在此時,村民們都會拿著月餅帶著小孩,聚集到門樓坪里,小孩子們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月餅,放到門樓坪的圍牆上。大人們說只要放到那裡,一兩個小時不去看它,月亮就會下來吃它。不過現在我知道了,月亮不會真吃月餅。

記得有一年中秋,村里回來一個在外吃國家糧的富人,他給他家孩子買的月餅都是幾百塊錢一盒的。那晚他家孩子拿著一盒四百多塊錢的月餅去供奉月亮。放到門樓坪的牆上。一會兒,有塊月餅咬去了一口,當時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因為每年的月餅,月亮會吃,卻不會吃走,今晚的月亮還真把它吃走了。正當大家都認為是月亮吃走的時候,有一個老爺爺笑了,大家便明白了。雖然後來大家都知道月餅不會被月亮真吃走,但孩子們都會拿著月餅來供奉月亮。大人們都會坐在門樓坪的石凳上或站在旁邊聊天,像一村人的大團圓。

想著想著故鄉的中秋節,我的眼淚在眼眶裡轉了很久了。現在這么多年沒有在中秋節買過豬肉了,沒有在旁邊幫助母親一起包粽子了,也沒有吃過家鄉那特殊的粽子味了,也沒有跟村民們一起拿著月餅供奉月亮了。雖然我已不是國中生了,也不是適合拿著月餅去供奉月亮了,但我真的很想在中秋之夜,跟家人一起團圓,看著故鄉的那些小孩們拿著月餅,在那寬闊門樓坪上供奉月亮,自己跟大人們在一旁聊天侃地。只可惜,不知要多少年以後才會這樣?

轉眼,深邃的夜空中懸掛的那輪明月已升得很高了。此時的故鄉,小孩們正拿著月餅出來供奉月亮,大人們正在一起聊天吧,情不自禁的我放下了手中的墨筆,推開室門,到陽台邊共賞一輪嬋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