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

去年火爆全國的《中國好聲音》是以梁博的奪冠結束的。今年好聲音還在繼續。至今,我班同學仍對其是否擔當得起“年度最佳好聲音”持懷疑態度,用媽媽的話來說,“梁博的奪冠反映了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我雖不以為然地回她一句:“那是我國的主要矛盾。”但也不免有些疑慮。如果真如媽媽所說,梁博的好聲音反映了一個時代,一種需求,難道好聲音僅僅如此嗎?何為好聲音?

我以為真誠的聲音是好聲音。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一生雜文無數,《朝花夕拾》、《吶喊》、《野草》等書中不乏被選入課本的名篇,我以為每一篇文章都是魯迅先生的真情流露,一篇《友邦驚詫論》大談對學生運動的支持與當權政府的痛斥;一篇《論雷鋒的倒掉》寫自己對法海的嘲弄;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又透出錚錚的民族氣節來。魯迅以他真誠的好聲音,喚醒了一代人。

我以為,經典的聲音是好聲音。想當年三十門徒七十二弟子圍坐,如饑似渴地聽孔子論述儒家哲學,如此之多的人數也能從側面映證孔子的好聲音,這位影響了中國數代人的儒家大師,想必是用平緩而慈祥的語氣,將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感悟一一傳授給弟子的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十條孔孟之言,早已進入中學課本,只因為它們歷久彌新,在怎樣的時代條件下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同樣西方的哲學家們也是一代代聆聽老師的好聲音,再吸收發展,傳給自己的弟子,經典的好聲音這樣一代代的流傳下去,最終成為西方法律、道德的基礎。

我以為,有深度的聲音是好聲音。馮小剛導演的《1942》上映在即,語文老師向我們介紹此片時極客觀擺出一個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史實,我們聽得大受震撼。影片以一個美國記者的視角,寫中國抗日戰爭1942年時發生的事,沒有藝術渲染,沒有個人英雄主義,只有史實,只有真相,只有百姓面對成為一個死的愛國者或者是一個活的亡國奴時的選擇。我相信這樣的片子上映後必能打動很多人,馮小剛是借電影說出他的聲音,有深度的好聲音。

拖延了幾十年近日愈演愈烈的釣魚島事件中,日本的聲音在我看來單薄無力。它從不正面用史實,從不真誠地交流,僅僅是淺薄的宣言,實在是荒謬至極。

其實我們生活中,父母的聲音亦是好聲音,它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上,真誠地,用事實道理與我們交流,我們亦該聆聽這樣的好聲音。

尋找好聲音,聆聽好聲音,最終,試圖成為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