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奈的思考

一個母親,獨立承擔著撫養孩子的責任,且收入微薄,其艱辛可想而知。她省吃儉用,附加勞動,為的是不讓孩子有不同於別人的自卑情結;她照顧周到,事無巨細,為的是能夠彌補孩子缺失的愛;她小心呵護,盡力滿足,不知道怎樣做才算盡到了一顆做母親的心。

然而,她總是失望地發現,事事事與願違:孩子瞞著她上網玩通宵的遊戲;不管她幾點下班,等待她的都是冷灶空碗,孩子不會做,即便是最簡單的飯菜;她氣急拿起笤帚沒拍幾下就被孩子搶下來扔到外邊,她不敢再打,甚至不敢說重話,怕把孩子逼跑了。

今天中午,接待了一位家長,這位母親讓我既同情又惱怒,借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她生怕得罪兒子的心態溢於言表。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趕到學校向老師尋求辦法,但又很怕不能奏效反而惹惱兒子,同時又擔心不聽老師建議而導致更壞的結果。她小心地斟酌著語言,想要諮詢到一個最佳的辦法。無奈,我只好放棄與之溝通交流以達成統一意見的想法,直截了當地指出她如此嬌慣最終可能出現的後果。她不安地聽著,下了很大決心地點點頭,但最後還是把孩子找到我面前,讓我唱黑臉,她唱紅臉,完成了對孩子的一番教育。

這位母親走後,我很是感慨了一番。可憐又可悲的母親啊,她心裡裝的都是兒子的一切,唯獨沒有自己。她以為這樣才算對得起缺失愛的孩子,才算多少彌補了自己的愧疚。殊不知,在凡事都不需自己操心都不受一點兒委屈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會心存感恩的,是想不到母親為此所付出了多少辛苦的。他只會沒來由地增加無理的要求,會因母親越來越滿足不了的欲望而心生怨恨;越是這樣的環境,越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越要讓他懂得心疼母親,越要讓他不把自己的缺失當成索要的籌碼啊。

什麼時候,我們的家長能夠把孩子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既不嬌寵也不放任,該扶的時候扶,該放的時候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