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逃避的選擇

在一個小城,住著兩位哲學家,一位是有神論者,另一位是無神論者。兩個人都一直努力要說服城裡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隨者。他們使城裡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時候,一個人會聽其中一個哲學家講話變成有神論者;然而又可能會被另一個說服而相信無神論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對他們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厭煩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亂。

人們想要過安穩平靜的生活,很多人對有神論和無神論並不十分關心。於是有人提議:“讓他們兩個人去辯論,不管誰贏,我們就跟著他,跟隨勝利者總是穩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兩位哲學家開始辯論。他們都有非常專業的邏輯修養,攻防是一流的,你來我往,辯論越來越激烈,聽的人們一時難定輸贏。

第二天早上,整個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原來他們互相說服了對方!那個無神論者變成有神論者,而有神論者變成無神論者!

結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們還可以試著同情地理解,兩位哲學家通過辯論,看到想到了問題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從而轉變立場——只要是真誠的,這應是容許的,也是異常果敢的舉動。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哲學的根本問題本來就不像黑白的判斷那么簡單,當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統一的。兩位的立場換位在一定意義上昭示了問題的複雜性。

哲學家馮友蘭曾云:專業哲學家的哲學,一定重視論證證據,其結論是“走進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學觀念仿佛是“跳進去”的。這話不可絕對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體認支撐,與哲學家宗教家倡導的觀念,也會有或隱或顯的互動。

宇宙、人類從哪裡來,又走向哪裡?人生有意義嗎?如果有,意義何在?人如何從有限走向無限?心靈精神是不斷向上追求還是安於世俗紅塵?什麼社會體制有助於發揮人的潛能並通向和諧……這些問題仍或強或弱地撞擊人的心靈。當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學家們仍以各種形式到處遊說……不言而喻,觀念分歧還是巨大的,人們仍會在困惑中。

困惑不僅來自哲學家已有的不同理論,更源於人們自己對某種觀念指導下展開的現實生活的體驗觀察。在人生的行進中,人們選擇、可能放棄、再選擇……類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著。有時回看他們有過的選擇,差異之巨大,也不亞於兩位哲學家的立場換位呢!是什麼讓人們說服內心,作出巨大的改變?這是不能簡單回答的。

我們的依賴心是如此之重,許多事想著最好由其他人決定,我們只要循著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許,有些事這樣也無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會特別是內心信仰的大問題,過分信賴名人,搬弄經典,終究是替人數寶。明心見性還是自己修證的好,那才是屬於自己的真實受用。

不可否認,困惑、內心的掙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讓我們沉下心來,直面自己的心靈,循著良知的指引,自己選擇,勇於承擔,走出一條或不是坦途卻沐浴人性光輝的路,從而推動社會匯入人類文明的大潮,奔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