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微笑出發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華盛頓說過:“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於造成的。”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也因此從未進過學校。在童年時,她就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並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她在那裡給國小的孩子們教書,並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的為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

一九八三年,張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精益求精的進行創作,執著的為文學而戰。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間引起了很強的反響。

生活雖然困難重重,經受風吹雨打,只要我們面帶微笑風雨兼程,我們依然能夠掌握自己的方向盤;生活雖然有冷漠與不解,不免有委屈和失敗,只要我們面帶微笑昂首挺胸,定能化冷漠為熱情,化失敗為成功。

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挑戰者,她的痛苦的戰勝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德國就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因為疾病,貝多芬二十八歲時聽力就開始減退,到了四十八歲,在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和別人交流。即使這樣貝多芬仍堅持創作,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覆推敲,精心錘鍊。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慾,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讓我們帶著微笑出發,走過生活的低谷,走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