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的聯想

如果沒有屈原,我們不會記得汨羅江。

汨羅江發源自黃龍山梨樹堝,流經二百多公里,匯入洞庭湖。汨羅江兩岸風景優美,粉牆春色,桃紅柳綠,民風淳樸。兩岸山巒起伏,山坡上鋪滿了翠翠的青。河畔的人民幸福地生活著。

一想到汨羅江,我便會想到屈原。

戰國末年,楚國詩人屈原因為反對楚懷王和楚頃襄王的對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玉笥山,在這裡他懷瑾握瑜的節操、上下求索的志行,終於積澱成他的傳世之作《離騷》,將楚辭這一體裁發揚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一天清晨,白露橫江,當楚國都城郢被秦國攻占的訊息傳到屈原耳中時,將詩人對楚王室的最後一線希望化為泡影,詩人萬念俱灰,於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作《懷沙》而抱憾投江。

據傳說,汨羅江漁民搶救屈原未果,睡夢中受屈原靈魂託夢,讓漁民為他送食物,於是漁民們便往江中投下米飯。當夜又受屈原託夢,說自己沒有吃到一點東西,全部被水裡的魚給吃了,漁民們很不解,想屈原請教讓他吃到東西的辦法,於是,屈原讓漁民們用總也包住米飯,然後紮緊,讓魚認為是菱子,吃不了,之後劃龍船送來,龍是水底的統治者,讓魚以為是龍王給屈原送吃的,便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於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的思緒隨著屈原的腳步,隨著汨羅江的滾滾江水,不斷流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