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巷——井亭巷

前些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走訪了泉州的古巷。

我們來到了媽媽居住過的地方——井亭巷。當我們脫離了繁華的大街,來到了靜寂的小巷;脫離了擁擠的車流,來到了只有偶爾幾輛老式腳踏車經過的小巷;脫離了喧鬧的人群,來到了就算遠方孩童的笑聲也能聽得一清二楚的小巷……

這是一個有些溫暖又潮濕多風的下午,落葉簌簌地從樹上飄落,好似一隻只折翼的燕尾蝶……

我們走在有些泛青的石板路上,一邊打量著這個與城市格格不入的一切……

石板路的兩側是兩條細細的小水溝。媽媽笑著告訴我和爸爸,有一次外公出去應酬,回來時醉醺醺地騎著一輛破腳踏車搖搖晃晃地往家趕,那時巷子裡沒有路燈,一切只能憑著人最原始的感覺摸索著進行。外公頭暈眼花地騎啊騎,騎啊騎,結果晃晃悠悠地把腳踏車騎進了這兩條小水溝後中的其中一條水溝里去。眼冒金星的外公掙扎了半天,也沒把腳踏車從水溝里拉出來,最後,外公幹脆頭一歪,倚著石牆,呼哧呼哧地睡著了……。我看著已經微微長出雜草的,基本上廢棄了的小水溝,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張泛黃的畫卷,當年發生在這兒的喜怒哀樂像放電影似的在我眼前流動……

終於,我們來到了媽媽當年的家。

這裡由於多年未翻修,顯得有些破舊。這是一個大院子,媽媽告訴我們這裡當年不止他們一家住,還有很多外公的同事也住在這裡。媽媽指了指院角的一個大籠子,微笑著告訴我們這裡是當年他們飼養雞鴨的地方,她還興奮地向我們講述了當年她們一大群同學放學後一起去抓蚯蚓餵雞鴨的故事:巷子裡每家每戶都有洗衣池,洗衣池下都是泥土,所以每戶人家都在洗衣池下墊上了一塊用來當墊腳石的青石板。洗衣池周圍的泥土常年潮濕,這兒可是抓蚯蚓的好地方。那時候,媽媽常和小夥伴們合力把青石板掀起來,露出潮濕的黑土,然後拿把小鐵杴,輕輕一挖,一隻只又肥又美的蚯蚓便輕輕鬆鬆地掉到了媽媽她們的小桶里。帶回家後,外婆把它們扔進了雞鴨的飼料盆,雞鴨吃下了蚯蚓,下的蛋可美味啦!

我們一路散步著,朝小巷的更深處走去……

小巷的最深處,是一座不高的塔亭。塔亭上的漆已經變得斑駁,塔亭的門已是搖搖欲墜,幾乎快要倒塌。塔亭的頂上立著一根光禿禿的,銹跡斑斑的鐵桿,聽說曾經它是一面意氣風發的旗。旁邊靜靜地立著一個老樹墩,一圈又一圈的蒼老而又厚重的年輪向我們述說著這裡的滄桑。塔亭四周漸漸被野草覆蓋,高而密的野草仿佛步步緊逼著,想要吞噬這裡的一切。

我回過頭,一扇已經被歲月侵蝕得千瘡百孔的木門赫然閃入我的視線,木門上年畫已然泛黃,年畫上鬥神臉上仍然閃著威嚴的光,依然忠實地守衛著這片它一直守衛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