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心境

音樂是一種心境。當朋友們告訴我,他們如何對交響樂、奏嗚曲、室內樂一籌莫展的時候,我這樣對他們說。

蕭邦讓黑白相間的鋼琴鍵輕輕起伏,當清澄的和弦與如歌的鏇律從中飛逸出來的時候,你有沒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訴說一個流亡者的孤獨,訴說愛情帶來的惆悵,還有那莫名的、卻永遠瀰漫的大樂隊轟然作響,當鏗鏘嘹亮的號角音調震撼整個大廳的時候,你有沒有體會到那股英雄的豪氣?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類的理想,人類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頭,猛擊在命運布下的鎖鏈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羅斯農民的曲調,他是在告訴你,那廣袤的土地上,有著多么深重的、三套馬車印下的轍跡。舒伯特也把一個獨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樹的綠蔭間,你看到他嗎?別閉上你的心扉,瞧,他們正向你走來,凝視著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音樂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境。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對上帝齊聲的讚頌和祈禱,有著多么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的靈魂會因之震顫,也會因之歸於安寧。於是,在一座座或簡陋如石窟、或華麗如聖殿的教堂四壁中,迴蕩起和諧莊重的歌聲。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會驚異地聽到迥然不同的祈禱和讚頌--強勁的律動、狂熱的嗓音、混雜著爵士樂的布魯斯音調……人群也不再是低頭下跪、喃喃念誦的人群,而是無數向天空揮動著的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無數張渴望自由和歡樂的、熱切的面孔。

巴赫在他的賦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諧、均衡、嚴謹體現了建立秩序、樹立權威的“巴羅克”時代風貌,他引著你走進的,是宏偉壯麗、堅固精巧的殿宇。而柏遼茲卻用《幼想交響曲》中狂熱的音浪裹挾著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變形、坍塌,然後,聽他高唱掙脫靈魂桎梏、摧毀舊日城堡的浪漫主義讚歌。……

循著音樂之聲,不知不覺中,走進深邃而迷人的歷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開的大門後面,都有不同的歌聲為你響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