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言的議論文800字

我在晚上習慣去夜跑,大概9點的樣子。我們小區旁有一家電器廠,每到9點,就會有一大群騎著電動車的人擁出來,讓冷清的街頭一下子熱鬧起來。

有些人蹲在路口,手中拿著手機,用我聽不懂的方言對那頭說著什麼,那些一閃而過的、平凡的面孔上都帶著幸福和期盼的笑容,大概是在等著妻子或丈夫下班。有些人已經騎著電動車和妻子一同在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的人雙手摟著前人的腰,摟得緊緊的。

還有人在路口眼巴巴地抽著煙,大概還在等人。

在蘇州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工作狀態是996,甚至997,拿著微薄的工資,吃著食堂劣質的飯菜,受人排擠,但他們卻有著所有百姓一生去追求的東西——幸福。

他們或坐在石墩上,或站在馬路邊,或躺在電動車上,翹著二郎腿,低著頭顱,微閉著眼睛,對著手機說著東北話,河南話,山東話,對著另一頭親切地問著一些無比平常的話,即使渾身透露著疲憊,以至於連腰也直不起來,卻努力把聲音變得輕鬆,話變得平淡,讓壓力不至於散入語言,在這一刻,變得平凡,不再偉大,但十分溫暖與可愛。

他們操著一口方言,在城市各個建設的中心聚集,即使一天的活再累,聽到話筒那頭傳來的家鄉話,也不由笑起來。即使各地方言各有特色,有些則比較粗獷,有些則比較溫婉,但卻沒有區別,這是每條小船的纜繩,把他們和家系在了一起。雖然微小,但卻是一生都無法也不能割斷的,否則都會迷失在異鄉的人山人海和各種沒有親切感的語言中。

方言不僅讓他們有回憶家鄉的依憑,還讓他們有了支撐下去的動力源。他們的國語可能不好,但相比與正兒八經的白領,他們的語言讓他們的工作有了盼望,有了目標,那是對配偶、子女、父母,一整個家的支持,一年只回一趟家的工人,方言成了他們連線家鄉血脈的紐帶,對那崇山峻岭的大聲呼喚,對那潺潺溪流的輕聲細語,對那棟房屋的親切問候,對家人一個溫暖的擁抱……這些,是在發達的城市也不能給予一個遊子的。

方言,是一座橋,一個在腦中展開、建立的家鄉。正是這樸素的、外人難以聽懂的一筆一畫,一平一仄,成為了每一個異鄉漂泊者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