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筆與鋪墊的區別

為下文做鋪墊與為下文埋下伏筆這兩種寫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有相通之處的,它們都有為下文服務的共同目的。

鋪墊與伏筆的區別

在分析記敘性作品中,經常會遇到伏筆和鋪墊.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如何區別開伏筆與鋪墊呢?我認為,所謂伏筆,就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

(1)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②從鋪墊的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序曲是懸念鋪墊。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