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不違背自然發展,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有德之人,從古到今,從口耳相傳到書籍記載,數不勝數。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就有我所喜愛得到有德之人——趙子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刻畫的人物多是類型化的,但也會在他們的主要性格之外添一些次要性格,如寫關羽義薄雲天,但不忘補上幾筆他的驕傲托大;寫張飛忠猛和心細,也寫出他的莽撞,甚至將部下鞭撻至死。但在羅貫中筆下,趙雲則被寫得近乎完人,縝密,沉穩,忠勇,自律……我們看到正是這些性格特點,讓劉備和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都對趙雲欣賞有加,將大任委託給辦事妥帖的他。而正是因為如此,子龍也對劉備更加忠心,上演了單騎救主的精彩畫面。正是因為他對主公的忠心耿耿,體現出他是個有德之人。

當然,有好就有壞,有忠臣就有奸雄,有有德之人便會有無德之人。

一代梟雄曹操曾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曹操曾在逃亡過程中投奔了父親的故人呂伯奢,呂伯奢一家人準備磨刀殺豬款待曹操,磨刀殺豬的聲音讓曹操誤以為是他們想殺自己賞,於是他操刀先殺了他們一家人,後來發現是錯殺以後曹操便準備離開,但途中遇到了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生怕呂伯奢知道事情以後會叫人復仇便心狠手辣地又殺了呂伯奢。"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正體現出曹操野心的一面,也是他不道德的一面。他雖有才,但卻是有才無德,就如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德與才的關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寫了“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他給聖人、君子、小人下定義:“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這一論述是有針對性而發的,他提出的選材標準是:“苟不能的聖人君子,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用人最理想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但自古以來聖人就是鳳毛麟角。無法做的德才兼備,也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