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哀愁

是“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的寂寞,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思念,是“只恐雙膝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悲嘆……

哀愁是千年來不滅的風景。

站在世紀的長河上,你看那時光的手指,始終不渝地指向同一個方向,是如夢似幻的哀愁,是梨花帶雨的哀愁。它帶給我們的美麗,太多,太多……

哀愁似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有一種如畫的美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種多么深沉的哀愁,在千年的舞台上彌散,在雨的背景下彌散。哀愁似雨,它在雨的浪漫下呈現。

哀愁似水。漫過如夢的唐詩,淌過泛著毛邊楚辭,一直淌到雨巷和康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少汪倫送我情。”哀愁帶著離別之基,溶解在千尺的桃花潭中,溶解在深厚的友誼中。哀愁似水,它在水的澄澈中呈現。

哀愁似風。拂過再綠的江南岸,化作洛陽城中的瑟瑟秋風,拂過“行人臨發又開封”的場面。“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風帶著對故土的思念,悄然而去。哀愁似風,它在風的瑟索里呈現。

哀愁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哀愁逝了又生,生了又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知誰在朦朧的夜色里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照亮了世人的無限思鄉情。哀愁似月,它在月的清冷中呈現。

哀愁似……

這次第,怎哀愁二字了得?哀愁隨著五千年的文化,化作心情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世人所詠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