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

假設一下——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諾貝爾獎,會有哪些中國人有機會問鼎諾貝爾呢?

之所以將假設的時間點放在一千年前,是因為一千年前的中國適逢宋代,那是中國文化的頂峰,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便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仰望歷史的星空

宋代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鼎盛期,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說道: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套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那個時代如果有諾貝爾獎,中國人獲獎必如探囊取物。

物理學獎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水運儀象台

曾當過大宋社科院院士(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的北宋科學家蘇頌,最有資格問鼎11世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位在工程學與天文學上有著深刻造詣的大學者,歷時數年,終於在1092年成功組裝出一個集觀測天象、計算時間、報告時刻諸功能於一體的自動化天文機械——水運儀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縱裝置,由水力驅動,一晝夜渾象自轉一圈;

每到一定時刻,就有木人自行出來敲鐘擊鼓、報告時刻、指示時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蘇頌又將水運儀象台的總體與各部件繪圖加以說明,著成《新儀象法要》一書,因此,今人根據蘇頌的記載還可以複製出水運儀象台。

人類對於自動化技術的渴望無疑是推動歷史的最大動力之一,蘇頌作出的貢獻使得人們運用精密的儀器完成自動化劃分時間刻度成為可能。他還將時間的流動與天體的運行緊密聯繫在一起,啟示了未來人們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化學獎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沈括夜觀天象

比蘇頌年輕11歲的沈括,擔任過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學院院長(欽天監)及宋政府的交外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學天才,對天文、曆法、地質、光學、醫學、數學等領域都有過人的研究。

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發現磁針在指南的時候,“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對地磁偏角的記錄。他又發現,日月星體為球形,月球並不發光,其光亮來自太陽光的反射。

他又發現,硫酸鈣晶體解理之後的“最小單元”,都具有相同的晶形,為六角形,規整如同龜甲。如果不是對大自然的奧秘有著赤子一般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恐怕沈括不會有那么新奇的發現。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夢溪筆談》書影

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首次提出了晶體具有解理性的特點,七百年後,法國科學家阿羽依才有相同的發現。一個化學獎不足以說明沈括的全部成就,我們授予沈括此獎,是為了表彰他對於世界萬物都保持著好奇心的赤子精神,那是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每一點滴進步的永恆源泉。

生物學或醫學獎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法醫宋慈《洗冤集錄》

如果要給13世紀的宋人頒發一個生物學或醫學獎,那么這個人非南宋的宋慈莫屬。

這位著名的法醫、大法官,於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他完成於法官任上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記述了人體解剖、檢驗屍體、勘察現場、鑑定死傷原因、自殺或謀殺的各種現象,並區別了溺死、自縊與假自縊、自刑與殺傷、火死與假火死的鑑別,這些技術至今還在套用。

在世界其他地方還匍匐在神判的陰影下時,宋王朝的法官宋慈已開發出一套完善的刑事檢驗方法,運用精湛的法醫技術,準確分析出死者致死的原因,並能重建刑事案發生的現場。這一技術套用於刑事審判,讓無數人洗雪了不白之冤。

文學獎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宋代的文學星空璀璨,李清照是其中比較耀眼的一顆。這位才情與豪氣均不讓鬚眉的女詞人,前半生過著優裕、幸福的小日子:寫詩、讀書、點茶、打麻將、與丈夫趙明誠到大相國寺淘寶。後半生因為金兵南下,國破家亡,生活開始顛沛流離,境遇孤苦。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琴瑟相合,莫不靜好。李清照與趙明誠

趙明誠死於戰亂,與新任丈夫成婚不久,又因為感情不和而離婚。家國的變故,人生的轉折,使得李清照詞風大變,作品多了一種人生蒼涼的況味。

宋代有資質獲得文學獎的作家絕不止一個,從蘇軾到辛棄疾,從柳永到姜白石,我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之所以將諾獎的桂冠授予李清照,是考慮到她是一位女性。李女士的文學成就,挑戰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也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只有女性筆觸才有的難以排遣的憂傷。相信一千年之後,她的作品仍然打動人心。

和平獎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宋遼“檀淵之盟”

簽訂“澶淵之盟”的大宋皇帝趙恆與遼國太后蕭綽,可以當之無愧地獲得了11世紀初葉的諾貝爾和平獎。

根據盟書,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地位平等;宋朝每年給予遼國一定的經濟緩助;約定兩國互不增加邊防設施;又約定司法上的合作,訂立罪犯引渡協定;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貿易。

“澶淵之盟”的訂立,給宋遼兩國帶來了一百年的和平。期間儘管發生過一些衝突與糾紛,但都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和談解決,不致於誘發戰爭。

“澶淵之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國際關係:和平相處,平等交往,雙邊貿易。並以締約的形式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主導建立起來的近代國際關係,其文明含量也沒有超出“澶淵之盟”的框架。

經濟學獎

1020年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應該授予發行世界第一張紙幣的益州交子務。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

《清明上河圖》的都市繁華

交子,原為四川商民自發發行的銀行券,後因主持交子鋪的富民“資產浸耗,不能即償”,交子無法即時兌換成現錢,引發爭訟,宋政府便關閉了民營的交子鋪,並設立官營的益州交子務發行“官交子”,最初的發行限額為1256340貫,準備金為36萬貫,並賦予官交子的法償地位——顯然,這時候的交子,已經從銀行券演變成以國家信用支持的法幣了——這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務的設立,不僅使宋王朝成為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經濟學者對通貨膨脹的控制、準備金的比例、貨幣調控的技術都有了深刻的認識,而這個時候,歐洲人對於紙幣的運行機制還覺得不可思議,以致遊歷中國的馬可?波羅將紙幣形容為“大汗專有方士之點金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