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美,心靈的美

文字的魅力,在於她的質地、濕度和溫情,需要人間煙火味,但不是庸俗和流氣。有些作家,就是寫男女之事,也是美的。赤裸裸的言詞和表達沒有含蓄蘊藉來得入眼入心。說到底,現實生活與藝術情境總是有區別的,雖然兩者緊密相連。

文字總為表達某種識和情。識者,知識、見識也;情者,情感、情緒也。如何體現得具體明白或者抽象朦朧,要看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藝術功力。“意”和“象”的問題古已有之。正如《論語·雍也》中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內斂和含蓄是文字表達上的優良品質,這與作家的個性無關。一個性格火爆的作家可以寫出如水文字;一顆柔弱的內心,可能包含強大能量。文字的質地,靠作家的精挑細選和智慧打磨。有的文字平淡無奇,但是細細品讀卻很有味,讀了之後還想再讀,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習慣於把自然四季的變化和草長花開對應於內心的節律和情感的悸動,這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手段。光陰不待我,逝者如斯夫。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看似寫自然、描風景,實則寫心境、寫人情。

非常喜歡“陌上花開”這個熟語,覺得她的意境美不勝收,寓意豐盈。你想一想,田間小路,本來就美;加上花開,還不美上加美。這本是寫實的,因為有了一個“陌”字,給人一種微微的澀感,這是一種陌生而親近的刺激,如同周氏兄弟的文字。如此,這四個字的意蘊就遠不止字面那么簡單。吳越王錢繆在給其夫人的書信中更加上“可緩緩歸矣”的句子。深沉內斂的愛和情義能不讓你動心。

文字的美是一種可以琢磨的美,文字的排列、組合總是離不開情感的滲透和參照,意和象的匹配應該水乳交融,文質彬彬,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有限文字的空闊意境。從這種角度看,哲思、文化的高妙,吃飯、喝茶的家常,都有意在言外的嫁接可能。

文字不能自以為是,表達應該疏密有致。記敘,議論,抒情,說明,不過是表明識見和表達情感的手段與方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合適的就是好的。行文特點和表達慣性,是一個作家除了深邃思想,批判精神,人文情懷之外形成個人風格的重要指標。

生活中有“離岸經濟”,文學上有“在場主義”。“在場”就是去蔽、敞亮、本真,是文本的呈現,存在的彰顯。人本質是孤獨的,作家更要耐住寂寞。寫作不是“騷動與喧譁”,而是“靜靜的頓河”。細緻觀察,獨立思考,深刻體會,藝術表達才是正理,好的文字和作品是作家優美品性和出眾智慧的結晶。

從情感看,悲傷和痛苦總是直接刺激人的大腦和心靈。有淡淡憂傷和絲絲痛感的文字更能激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成熟的作家不是迎合讀者,而是引導讀者。既不能自詡為精神領袖,又可以與讀者同甘共苦。她是自律的,又是開放的。文字的濕度可以滋潤乾渴的閱讀欲望,文字的溫情更能照亮遠不算完美的現實世界,讓人們從中體味和感受到生活的點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