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遺韻

在書堆里悶了幾日,終於有閒暇外出。泛想起曾經遊歷過的古街區,總想不起確實的印象。但又找不到別的去處,便決定再次拜訪。

這次是與外婆同去。再游古街區,雖扯不上老朋友間的親密,卻有一股莫名的親切感。依著零碎的記憶走進民宅區,古街區的影象便清晰地浮現出來。黛色的瓦,雪白的牆,蒼老的木板門,門前一片片泛著青色的矮松。站在湛藍的景布下,仿佛身墜迷境走進另一個世界。是那古老溫和的江南水鄉嗎?是那紙醉金迷的上海民巷嗎?不是的,不是的。它比飄搖的水鄉更安穩,比風華的民巷更淳樸。走在平整的石板上,一如走在沉澱的歷史中。錯落有致的複式樓下,沉寂的歷史正在訴說往日的繁華。西式的碎花玻璃,一片片嵌在中式窗框裡,窗外卻又是西式的窗檐。這僅僅是古街區的開始,便已是中西的完美融合,後面又是怎樣的容顏?幾簇竹影后傳來的人聲斷了我的思緒,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幾位老人在屋前泡茶閒聊。這樣的從容淡定,比那忸怩的江南閨秀,那脂抹的風塵女子,更多的是閱歷滄桑。

在泡茶老人的指引下,我和外婆走進了一條不知名的老街。我無心查考它的歷史,惟有街口那道寫著“尚書”二字銹跡斑斑卻依然氣宇軒昂的牌坊,和街心一座煙火繚繞古色古香的伽藍廟,似乎告訴遊人,這裡也許頗有些淵源典故。

街兩旁都是複式洋樓,底層的商鋪又是閩南獨具特色的“騎樓”。騎樓遮風避雨,又有樓前的一棵棵大樹遮去刺目的陽光,因此大多街區的老人都聚集於此。每次走到這條街上,古街區的喧囂吵鬧仿佛一涌而來。細細看來,卻又發現有的老人兀自發獃,有的老人閒適地曬太陽,有的在麻將桌上搓上兩盤……老人們都各顧個的,在自己安靜的世界裡生活著。卻不知哪來的繁華的囂聲,渲染著熱鬧的氣氛。外婆看到這一切,不無感慨。她說,這裡的商鋪原來都經營著小吃,繁華至極,可現在這些商鋪都已落沒,只剩下這些老人了。唉,看到那些商鋪的招牌已換成蒙灰的disco招牌,誰能想像當年店門口的人聲鼎沸和一碗碗冒著熱氣的特色小吃呢?我想,也許只有這些洋樓才能喚起人們的回憶吧。

穿過那條街,我便開始尋找一條聞名的“面線巷”。經過幾番周折,終於在巷口賣地瓜的老婦人指點下找到巷子。我原以為其中必然瀰漫著濃厚的傳奇色彩,說不定乾隆帝下江南就在這裡吃過面線,卻不料只是因為巷子又細又長而得名,不免有些失落。巷子裡的石板坑坑窪窪,一不小心就會踩空,有時還會崴著腳。外婆在前引路,滿臉的微笑,我只好無奈地跟隨,暗地裡慶幸這只是短短的路程,又對這名不符實的巷子頗有怨言。這樣無盡地行走,漸漸地,我發現腳底的路好像變得平坦了,青石之間的凹凸也比起平整的石板更真實,更親切。在走出巷子後,才發覺這的的確確是面線巷。雖一眼望到底,仿佛望眼欲穿,其實卻纏纏綿綿……

一路走來,品味古街遺韻,感慨閩南舊事,不覺已是華燈初上,夜色闌珊。我無暇融入其中,趕緊與外婆踏上歸途。只是途中不忘眷顧幾眼,我想,當記憶漸漸泯滅的時候,至少我的心中還能默默念叨:古街喲,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