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曹操國中作文

提起曹操,無人不曉,人們總會習慣性地稱他為“奸臣”而我卻對這個看法抱以懷疑:他是一位多么傑出的一位軍事家!文武雙全,膽識過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看曹操國中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我看曹操國中作文篇1

我看曹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雖然這些風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失,但人們寫英雄贊英雄卻留下了千古傳送的精美詩篇,杜甫讚頌諸葛孔明“功蓋三分國”,蘇軾贊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曹操,在正史的記載中,他頗受讚譽;在戲台上,他被固定化為奸臣;而在《三國演義》中,他的面貌要複雜得多,常常使人捉摸不透。

在九年級課本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文章內容是以楊修之死為線索展開的。文章內容是由於楊修恃才放曠,愛耍小聰明。不懂得顧全大局。而引起曹操的不滿和憤怒,從而枉送了性命。在這篇文章中,曹操是一個心胸狹窄、深謀遠慮、虛偽、城府很深的一個人。

雖然曹操在很多作品和書籍中不被肯定,甚至遭到唾罵,但在我心目中,曹操卻是一個文武雙全、有遠大志向的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多么的激情,多么的豪邁。他就是由曹操寫成的。雖然曹操在舞台上被固定為奸詐的角色,但這些因素是不能阻擋它所散發出來的那股魅力。曹操,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我國古代以來將文與武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名人之一。他與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他寫的那篇《觀滄海》就表現出了他壯闊的胸襟,吞吐日月的氣勢和威儀。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達我對曹操的看法,那我只能這樣來評價:“一代奸雄,一代才子,一代風流人物。”

我看曹操國中作文篇2

我看曹操

提起曹操,無人不曉,人們總會習慣性地稱他為“奸臣”而我卻對這個看法抱以懷疑:他是一位多么傑出的一位軍事家!文武雙全,膽識過人!那時,不過是因為帝王的昏庸,使得國家腐敗,曹操站出來反抗,只是出手相助,挽回國家滅亡的危機罷了。

都說劉備重義氣,桃園三結義後,他便和張飛、關羽一同出生入死,並肩作戰。他用自己的寬容贏得了關、張兩弟的信任,以致於張飛、關羽死後,他曾萌發過不想活的念頭。但曹操也有得一比,智取關羽後,他並沒有殺害他,反倒好言相勸,使關羽歸順自己。金錢、地位、名譽,哪一樣是曹操沒有給他的?關羽知恩圖報,一舉拿下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但當關羽聽說劉備的下落後,執意要走,曹操苦留不住。雖然他已經意識到了關羽回到劉備身邊對自己不利,但他並沒有食言,反而“放虎歸山”。結果,曹操落在關羽手中時,關羽想起當年曹操對自己的恩德,放了曹操一馬。正因為“義氣”二字,曹操既剷平了袁氏後患,又為自己博得了一條“生路”,正是滴水之恩換取湧泉相報啊!

周瑜,這位鼎鼎有名的大都督,不僅武藝超群,更兼擁有不同凡響的智慧,正是曹操的“天敵”。可是,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周瑜惟一的缺點便是氣量小,心胸狹窄。正是被諸葛亮抓住了這個把柄,三用妙計,活活氣死了。而曹操卻有著和他截然不同的一面:赤壁之戰,由於曹操的一時疏忽,將船連在了一起,與吳兵交戰。諸葛亮瞅準時機,巧妙地借東風放火船,使得曹兵無路可走,無法內外接應,致使曹兵遭遇慘敗。死裡逃生後,曹操抄小道逃跑,卻被諸葛亮連埋暗兵,險些丟了性命。在這種情況下,他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仰天長笑:“兵敗乃兵家之常事,我曹操定會捲土重來,重整士氣!”頗有大丈夫的氣概。正是曹操的大度,並不把輸贏放在第一,贏了再接再厲,輸了毫不氣餒,使得他勇冠三軍,最後成了戰場上的“常青樹”。

從忠臣到背叛,從興起到慘敗,從失敗再走向成功,曹操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了一位不屈不撓的千古名人。曹操的勇與謀,義氣與大度,是我們現代人的身上所缺少的。

我看曹操國中作文篇3

我看曹操

京劇舞台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里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中曹操首次出場,作者就借許劭之語定其為“亂世奸雄”,之後他湧出一系列政治、處世、用人及軍事戰爭勢力,也論證了這一點。

曹操,我佩服你,我佩服你的有勇有謀。

當孫權年少,劉備寄人籬下時,曹操就已經是傑出的軍事統帥,到處廣聚人才,誘降義軍,擴充軍事實力。當董卓叛亂時,你卻可以獨自帶著七星寶刀前往行刺,勇氣可嘉。可知道,當時的董卓權傾一時,無人敢冒犯,更何況是深夜當面行刺,他的勇氣可以跟刺殺秦始王的荊軻相比。但是極少有後人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當他行刺失敗,被董卓發現時,他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鎮定自若,騙過董卓。當走出相府的那一刻,他沒有任何顧慮,星夜飛離京城。結果證明他的逃離時最正確的選擇。

後來,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能夠名正言順地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就巧妙的運用了一招,“挾天子令諸侯”。他掌握這塊擋箭牌,果斷地除去其成就大業的絆腳石。

為了一展宏圖,他不僅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征北戰,奪取了大片江山。他又設計使心腹大患劉備、袁術等人互相鬥爭,坐獲漁利。隨著勢力的壯大,曹操的行動由隱蔽轉為公開,大肆地擴展地盤。官渡大戰,他以弱勝強,大敗河北之雄袁紹,得到了冀、幽、青並四州,又相繼滅掉劉表,張魯等割據勢力,逐漸結束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了北方。他是拉開三國鼎立之局面的第一人。曹操雄心勃勃,之後繼續逐鹿中原。面對孫權、劉備二強敵,曹操又憑藉他的智勇,或集中兵力對付一方,或使兩家相鬥從中獲利。建安20xx年,曹操再次率軍攻打東吳,又乘夏侯淵占領隴石的時機,西取漢中,最終占天下三分之二,為後代夯實了魏國基業。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於一身呢?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衝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

我看曹操,你實乃一代梟雄也。